首頁>情感>

一、“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

我的簡單理解為:沒有心思,沒有追求,沒有全心的滿足感,沒有自我價值的實現感。

徐凱文教授提出了這樣的稱謂,並徵得一些典型個案來訪者的同意,下面是他們寫的、說的一些話: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一位高考狀元在一次嘗試自殺未遂後這樣說到。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

“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迷霧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處,所以有可能走著路就不小心掉進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斷了腿拼命地喊,我覺得我完全沒有自我。這一切好難。”

他們共同的特點:

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種思考和狀態不僅出現在學生群體中,社會群體中更是廣泛存在。那些奔跑在打卡路上的上班族們,或是日復一日的擁擠地鐵、食之無味的外賣果腹、表面功夫的社交狀態;那些在傍晚嘈雜的工地上、凌晨寂靜的街道邊、苦苦尋覓出路的打工人們,又有多少擁有滿足和平和的心態面對紛亂的變動。

二、價值觀的形成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品學兼優的學生產生無意義的思維模式,形成無追求的生活狀態?

徐教授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

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所以我們回到一個非常終極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並不是被動地獲取書本知識就可以完成的。在這樣的分數至上的環境中,父母、家人、教師、同學之間,幾乎都形成了以分數判斷學生好壞的標準,這樣的氛圍能夠培養成三觀健康、積極的人嗎?

從我小時候學習的思想品德課,到現在演變為的道德與法治課,不能不說學校的教育沒有關注學生的思想和道德,但也僅僅是關注了。

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學生會考試、會得高分、會考入名校,教師中有句流行語: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怎樣探索內心的熱愛、發掘天賦與特長、享受生命的純粹、創造社交愉悅感等,卻常常被教育忽視了。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班的學生坐在講臺下,他和她沒有什麼大的不同的現象。

徐教授說:做心理諮詢最大的挑戰,就是怎麼把同學這樣的價值觀扭回來——

你周圍的同學是你的敵人嗎?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財富啊!

三、教師家庭

在一個初步的調查中,徐教授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做了家庭情況分析,評估這個孩子來自於哪些家庭。

什麼樣的家庭、父母是什麼樣職業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中小學教師。

這是一個38名學生的危機樣本,其中50%來自於教師家庭,而對照組是沒有出問題的孩子。教師家庭還是很成功的,其中來自教師家庭的佔到全部家庭的21%,問題是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孩子出現這麼多問題?

我覺得,一切向分數看,忽視甚至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成為很多教師的教育觀——他們完全認可這樣的教育觀,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地實施,可能是導致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主要原因。

身為教師家庭的孩子,我深深地感受到這種被控制、被嚴厲監督的成長環境帶來的心理反應。

因為母親身為小學教師,在學校裡一臉嚴肅、自我認知為凡事皆對,無人撼動。這種思維也帶到家庭中,像對待學生一般對待自己的孩子。

小時候,同學來家裡玩都會先問一句:你媽在家嗎?如果在家她們就不來。而如果是爸爸在家則很開心,因為爸爸總是笑呵呵的,媽媽即使不說話也是嚴厲的表情。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的學習成績雖然不差,卻在高中時期需要喝抗壓力藥水。

後來,大學的專業是母親選的、畢業後的工作是母親選的、談戀愛的物件也是母親挑剔的。

這樣的生活是我的嗎?是別人替我選的。

我替別人活著,還是別人替我活著?

四、精緻的利己主義

當教育商品化以後,北大錢理群教授有一個描述和論斷我覺得非常準確,叫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如果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我們這些家長和老師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向我們學習。

跟那些空心病的學生交流時,他們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因為他們自己的父母和老師沒有能夠讓他們看到一個人怎麼樣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活著,這個大概是根本原因。

我想問大家也問我自己:我們尊重自己嗎?我們尊重自己的職業嗎?我們有沒有把自己的職業當作是一種使命和召喚,去體會其中的深切的含義?

作為父母,我們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哪裡?

自己醉心於資訊流中無法自拔,卻怪罪孩子沉迷遊戲;自己一事無成碌碌無為,卻希望孩子能一鳴驚人衣錦還鄉;自己攀比虛榮,卻嫌棄孩子索要無度;自己難以堅持輕言放棄,卻鞭策孩子忍耐毅力。

自己做不到的,要練個小號的自己重新來過?

五、體驗並不理所當然的存在

我們有沒有給孩子真正的愛和陪伴?

在這個買櫝還珠的時代,我覺得我們扔掉了很多東西。我們像嬰兒一樣,只追求即刻的滿足。當我們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掙錢上,沒有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和愛,這時候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人生是一場體驗的過程。年少時體驗父母家人的關愛、小夥伴的吵鬧、寫不完作業的焦躁、解答出難題的興奮;年輕時體驗芳心初動、朋友的分享;年老時體驗回味、膝下子孫的天倫之樂。

春天體驗花開,夏天體驗炎熱後的爽快,秋天體驗落葉,冬天體驗冰雪。

清晨的路上,有日出緩緩;午飯時光,有陌生人送來美味;傍晚時分,有音樂和書畫;入睡前,有家人的溫軟細語。如何體驗這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當他們的內心被所有溫暖的細節填滿,還會空空如也嗎?

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異性眼中,什麼樣的女人最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