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是一個一直自詡為勤奮者的人,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終於從一個基層的職員混到了高管的位置,但已經工作將近十個年頭的我也在疫情的打擊下面臨著生存環境的抉擇。在不斷的抉擇過程中,逐漸生出一些感悟,分享給大家。
從大學畢業開始,筆者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從來都相信付出和回報的關係,我一直堅信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一定能有所收穫,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隻顧著往前衝鋒陷陣,一門心思向前衝,當然在永遠比別人多付出的情境下,也確實有了一些收穫,收入一天天的提高,位置一天天的上升,但距離自己期望的結果仍然還是有些差距,尤其是在今年所從事的行業近乎消亡的情況下,現況直下,作為一個對待工作的“拼命三郎”不得不停下腳步重新思量過往的勤奮到底還存在哪些問題,於是便有了劣質勤奮者的總結。
筆者曾一度喜歡沉浸和泡在工作中,所以畢業後第一份工作開始每個月工作時間就都在300小時以上,所謂的網際網路大廠的996工作在筆者眼裡只是一個最基本的工作狀態,所以遵循了小富由儉,中富由勤,大富由天的規則,我也在收入上有了增長,但總是感覺有瓶頸在,尤其是到了一定的階段後發現,勤奮只是一種基本的素質,只要是願意做,或者是願意逼自己做都能具備的一種素質,但同樣的勤奮所能取得的結果不一定會相同,因為很多體力勞動者真的都非常勤奮,但最終沒有變成高階藍領的機率還是比較高的,所以有很多勤奮是劣質勤奮,用點高大上的話說是有很多人是戰術上勤奮,而這種戰術上的勤奮恰恰掩蓋了戰略上的懶惰,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安於現狀,不敢嘗試新鮮的東西,不願意改變現有的狀態,職場上這一類的人特別多,開會的時候有人提出了一個專案方案,很多人沒有思考直接的反應是會提出這個方案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職場人對於換崗或增加新的工作本能的激烈排斥,這也是人的一種本能,本能的排斥新的工作環境和新的變動,寧可本能的8小時重複搬磚的動作,也不願意去砌牆,也不願意去畫圖紙,我們假設一下為了多賺一些錢,我多花4小時搬磚,每天搬磚12小時,和同樣搬磚8小時,然後再花4個小時時間去砌牆,或者去學畫圖紙,又或者去研究怎麼蓋房子,所取得的成果一定有所差別,搬磚不能說不努力,但卻無法取得應有的成果。
所以一定要做一個戰略上的勤奮者。
如果你已經做到了是一個戰略上的勤奮者,那既然叫勤奮者那就去做,勤奮是去做,不是一直想,這也就要說到第二個重要的點,借用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戰略上的思考者非常多,但能儘快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又少了許多,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成果是想出來的,行動中得出的指導方針最準確,就像是五次反圍剿,一次又一次的推翻和重新建立方針和方向,最終才選擇去往陝北建立根據地。
所以當你已經有了一個或幾個想法之後,並且已經進行了深入思考了,就不要長時間糾結,儘快變為行動,在行動中你會發現更多的問題,然後去學習和彌補,這樣才能儘快的成為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劣質勤奮者還有一個表現,就是過於全面,過於全面的結果就是面面俱到,但面面都沒有突破,當然到不是面面俱到是錯誤,只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請記住,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制定精美完整的計劃,計劃表上列出各種繁多的任務,所以請區分和衡量砍掉相對無用的任務,讓它變得精簡,更不要制定一個看著就發愁的任務計劃,無論是在任何時候,每個人都不是做任務的機器,完成多工的同時就是在完成質量上打折扣,在完成時間上也會增加,而在關鍵事情上的突破往往才是前行的關鍵。
所以請做一個優質的勤奮者,不要讓這種勤奮成為你某些道路了上的瓶頸,累且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