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每一份感情,都有“不確定性”。

不確定對方的迴應,不確定對方的心意,不確定對方是否會變心,不確定自己是否會被拋棄。

對於在感情中有自信的人來說,這種“不確定性”是“可控”的,對於在感情中缺乏自信的人來說,所有的“不確定性”都意味著“恐懼”。

人類一旦有了恐懼,動物性就會凸顯:靜止與逃跑。表現在感情中,就是:自我隱藏和無所作為。

喜歡,卻假裝沒這回事。

電視劇裡暗戀無比美好,放在自己身上,尤其痛苦;在一段關係中迴避問題,只懂無底線付出討好,最後只是落得一地雞毛。

這恐懼的根源在哪裡?這日子到底要怎麼過?這感情要怎麼搞?

01自信心產生的源頭在哪裡?

讀者小飛,就是一個在感情中沒有自信的人。

他的情感模式與題主類似,遇到喜歡的人會心生恐懼,

一旦有了交集又會覺得迷茫,於是無所作為,最後不了了之。

我們成年後的情感行為模式,通常都是原生家庭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複製。

現如今我們在情感中的不自信,折射的是我們成長時期,未被療愈的創傷。

我們人類對“自我”的認知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在我們脫離母體,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正式從“融為一體”的感知中剝離開來,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和外界的分別,這便是“自我意識”的初形成。

而隨著我們逐漸長大,就會透過外界對我們的回饋資訊,來逐漸建立我們的“自我意識”。

比如當我們還在蹣跚學步,觸碰到危險物品,父母會呵斥,這會讓我們明白“我這樣做是錯的”“我做這個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比如我們長大一些,學會了一首唐詩,父母誇讚我們,我們會知道“這樣做是對的”“我能這樣做”……

我們的自我,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對於自己“能夠做什麼”的自信,也同時建立起來。

小飛的父母對他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聽話,才是好孩子。

對於小朋友來說,為了避免感受“失去父母”的恐懼,不得不遵從父母的需求,按照父母的安排去行事,在這個過程中,小飛沒有足夠的機會去試錯、去探索發現什麼是自己能夠做到的,什麼是自己不能夠做到的。

當小飛長大了,在面對一個心動異性的時候,他不知道要怎麼表達自我才是正確的,不知道要怎麼做,才不會像小時候那樣,一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被父母否認,甚至被嘲笑。

為了避免再次體會到那種兒時的傷痛,一旦他想要表達自己的情感,就會被另一股力量阻止。

02透過自我成長療愈創傷,從而建立自信

雖然創傷不可逆,但是它卻可以被療愈,它始於原生家庭,卻可以在現有關係中被化解。

1、兩種心理干預

在小飛的案例中,我首先採用了敘事療法。

透過傾聽小飛講述自己的故事,協助他看明白,自己是如何使用故事組織經驗賦予意義的,並透過發現其生活故事中遺漏的部分認可他的優點,引導他重建具有正向意義的生命故事,喚起內在力量。

其次是,心理暗示療法。

引導小飛進入某種生活情境或事件中,然後引導他問自己:假設自己價值高很自信,面對某某情況,會怎麼做?從而提升他的自信。

2、主動建立關係

我建議小飛再遇到心動選手的時候,要與我實時溝通,在我的幫助下,讓他先慢慢地表達出自己對對方的欣賞之情,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就算自己表達了一些資訊,也沒有人會因此刻意否定他,批判他,自信感正在逐漸找回。

3、提升自己的形象與魅力

提升外在必不可少,當然內涵也不可忽略,拓寬自己的社交,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閱歷。

當你的外表,內涵都已經足夠棒的時候,你的自信,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

自信心的提升,不是一兩次諮詢,一兩段關係,就能夠徹底解決的,它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才能夠擺脫潛意識的牽制。

多閱讀一些心理學書籍、多瞭解親密關係的本質、多瞭解自己、多瞭解人性,漸漸地你就會發現,你的自信心,是真的增長了。

我是你的朋友戴夢令,有情緒疑惑,可以說給我聽。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三位岳母的勸告:不要把晚年的生活,寄託在女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