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很多人經常會因為事情沒有按照你的預期發展而感到生氣,或者因為事情和你腦中已有概念不相符合而憤怒,我身邊很多人就是這樣。

前兩天,朋友和我吐槽,要被公婆氣死了,孩子每天精力又很充沛,一直玩兒到半夜,公婆沒有一個管孩子的,自己每天下班的時候已經很累了,他們晚上就不能幫忙帶一下孩子嗎?

可是,公婆有幫你帶孩子的義務嗎?

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很容易被這種“因為別人應該怎樣做,實際卻沒有這樣做”的事情而生氣。

可是,我們的這些生氣、憤怒真的是有必要的嗎?或許,我們應該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管得太多”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應該圈”,也就是你認為“應該如此”、“不應該如此”的圈子,這個圈子越大,我們就越容易被惹怒,越容易生氣。

前段時間,B站上一位叫“卡夫卡鬆餅君”的UP主,因癌症不幸去世了,年僅25歲,讓人十分痛心。

也是從這個影片開始,很多網友開始成為“卡夫卡鬆餅君”的黑粉,對她進行網路攻擊,說她裝病“恰爛錢”、RIP……黑“卡夫卡鬆餅君”的網友認為,癌症病人不應該這樣精神奕奕、面色紅潤,不應該有精力打扮自己、運動健身。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雖然“卡夫卡鬆餅君”是因為病情嚴重而不幸離世,可這些網路上的語言暴力又何嘗不是這一事件的推手呢?

“應該圈”的大小,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會讓我們經常性憤怒、生氣,產生很多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儘量減少我們的“應該圈”,降低因“應該圈”過大而生氣的頻率,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進行自我分析,識別自己的“應該圈”

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遠離憤怒、生氣等負面情緒,需要先進行自我分析,明白自己因為什麼而憤怒。

在心理學上,自我分析有兩個前提:自我覺察和自我接納。只有學會自我覺察,才能有效發現自身的問題;而只有能夠自我接納,才不會出現覺察到問題所在卻不願意承認問題的情況。

當每一次我們腦海中出現“不應該這樣啊”、“應該是那樣呀”等想法時,可以給自己幾分鐘的思考時間,思考一下:這背後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比如你聽到有人出軌了,你覺得不應該,很生氣時,可以想一下自己是因為同情而生氣?是因為有人踐踏道德底線而生氣?還是因為這件事情讓你想到了自己或者周圍人的經歷?

只有學會自我分析,識別出我們的“應該圈”,才有減少憤怒、生氣頻率的機會。

2、對“應該圈”進行斷舍離

就像我們需要定期對房間進行斷舍離,當我們慢慢識別出自己的“應該圈”以後,也要對這個圈子進行斷舍離。

別人的婚姻、別人是否遵守交通規則、別人是否認真工作等,這些事情我們真的有必要去生氣嗎?

有些事情,我們沒有必要去管,只關心對自己重要的事情,讓其他無關的事情待在灰色地帶裡,不佔用我們憤怒的機會。

當我們逐漸縮小我們的“應該圈”後,會發現生活是前所未有的舒爽,人也是前所未有的平靜。

3、將憤怒轉化為改變的動力

以色列有一位學者曾說過:憤怒相當於是一種籌碼,讓我們在雙方對峙的談判當中,能夠被鄭重地對待,而取得優勢。

縮小“應該圈”,不意味著就要與憤怒斷絕關係。有些時候,憤怒有時候並不是壞事,相反,有時候它會成為促使我們改變當下境遇的動力。

要將憤怒轉化為改變現狀的動力,關鍵是要學會理智對待憤怒,不要讓憤怒成為主人。就像諸葛亮,每次遇到險境,並非用無謂的憤怒來應對,而是用智慧來化險為夷。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遇到一個不講理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