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你過得好。”
“不,你只是希望我活成你喜歡的樣子,我自己怎麼想對你來說根本不重要。”
1.
在知乎上,有一個關於父母和孩子之間隔閡的問題:
“一個被父母弄上童年陰影的孩子,他長大後疏離父母,又被所有人指責不孝順時,該怎麼辦?”
看看其中比較典型的回答:
@溫故
如果不是有血緣上的關係,有的人我一輩子都不想認識。
@匿名使用者
不要在你們根本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上充當聖人來教育我,這是我對每一個勸說者說的話,當年你沒能在我弱小無助的時候替我擋下劈向我心靈的屠刀,今天你沒有立場來規勸我阻止我。我給過他機會,他沒有珍惜。那麼就沒有以後了。我只是個普通的人,我只想過好自己的生活。如果我有選擇,我不想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下輩子,我也不想做人。
@文青病
其實任何事情都是平衡的。中國社會就太極端強調孝道而不注重孩童小時候的教育。父母可以任意待孩子,孩子反過來對待父母就不行。任何事情都有因果關係的。
……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那些傷痕與隔閡,實在無法評判誰對誰錯,古語云:清官難斷家務事。他們曾經經歷過什麼,我們未曾瞭解,也無法評判。
2.
這樣的事例,不是網路虛構,而是鮮活發生著的。
有一個女孩,從小被當成男孩子養,父母告訴她不要嬌情。她在重壓下成長,也因為父母的疏忽造成了一個小小的終身不能治癒的疾病。她雖然有不滿,但也不責怪。
即便發此,父母也從不認為這樣的養育方式有什麼不對。最無助的是後來定居在國外,生孩子時讓母親來幫忙,怎麼請求都不答應。似是從來不關心,可又對她偶爾因為忙沒有及時接影片和電話而大發雷霆,繼而大罵,罵她不孝順,不想家,不念及父母。
她剛開始會哭,哭得厲害,後來不哭了。她改變不了父母,但要改變對父母的態度,要讓自己不怨不恨也不親近。可她這種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最直接的是親戚對她說“你厲害的,那你從小到大別花你父母的錢啊。”
她深深地跌進某一種血緣情感的漩渦裡脫不了身。註定一生彼此相欠。她想起自己一路的拼搏,就是想讓父母喜歡上自己,除了給錢之外,在意她這個女兒,會因為她的優秀而自豪,到現在都是……
有作家說,「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告別」。在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后,對此有了更深的體驗。
3.
父母與孩子之間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糾葛,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其中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也不足為外人道也。
但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是毫無疑問的,但為何最終走上了形同陌路的地步,不僅需要子女的反思,也需要父母的反省。在許多個案中,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成年子女通常能說出很多父母曾經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儘管說的時候痛哭流涕,但是在訴說的最後往往會對我說:
“其實雖然我對他們有這麼多埋怨,但是我知道他們是愛我的,很多事情也是為我好,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麼樣才能讓他們明白,我希望他們更尊重我,更理解我一些,不要總是把他們的想法強加到我身上,但是每次一提這個話題就炸鍋,我根本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無論我說什麼都會被他們說我翅膀硬了,我沒良心,我不孝順,我很想讓我們能更加和諧地相處,可是做不到,所以我很痛苦。“
而他們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一致地強調自己從孩子出生開始的各種付出,操心,不容易,而孩子對他們的種種沒有良心,冷漠,吵架,以及他們對此的傷心,失望。
在這裡,我們暫且不去論對錯,我們先平靜地客觀地看一下,大家發現了嗎?這是一個很大的思維模式的不同,是兩代人之間矛盾的一個很重要的點——
父母總是在等著子女感恩,而子女往往在等著父母道歉。
並且,子女需要的“道歉”其實並不是真的要說出那句“對不起”,其實只是要“被看見”。
但是由於互相不理解,基於這種立場下的溝通一定是場災難。
倘若雙方都只站在個人的角度,就對對方加以評判和處罰,只能加速凍結雙方的關係。
最理想的方式便是,雙方都能面對面坐下來,開誠佈公的溝通。
此前在《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中的調查資料就顯示,兩成多家庭幾乎沒有親子溝通,還有很多家長在親子溝通中,不講究方式方法,對孩子缺乏尊重。
的確,中國式父母與孩子之間,從來就不擅長溝通與交流。
一個不願說,一個害怕說。
父母與孩子都在等待對方先踏出那一步,但往往是雙方無止盡的沉默和積壓的誤解。
“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面,大多都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
就像之前熱播劇《都挺好》中父親蘇大強與女兒蘇明玉之間,拉鋸了幾十年的冷戰。
幼時的蘇明玉在重男輕女的家中受盡委屈,後與父母斷絕來往。
但最後,蘇大強走丟,蘇明玉焦急外出尋找,最後在街角找到他時,蘇大強手裡握著的,是當年想要買給明玉的習題冊。
即使蘇大強忘記了眼前的明玉是誰,可他記憶裡,依舊還記得這一幕,還有對明玉的愧疚、遺憾和疼愛…
大年夜,明玉依偎在父親身邊,這是她過的最幸福的一個團圓年,一切看上去都挺好。
和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蘇大強對蘇明玉說清楚了小時候與母親的那些拉扯關係。
蘇明玉漸漸開始理解父母,也在和父親的相處過程中看到他的善良與辛酸。
有多少父母,說著“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孩子快樂,幸福。”
可是當孩子說:“我最需要你的一句肯定,一句理解,我心裡都會輕鬆很多,快樂很多。”
他們回答說:“你就是矯情,沒良心,不孝順。”
所以,如果父母永遠只認這個死理——“只要我為你的心是好的,我就沒有任何錯。”
而孩子,總是想要父母的理解而永遠不得。
那麼這樣的父母和子女,要麼在爭吵和傷心中無休止地往復迴圈,要麼在心寒中漸行漸遠。
家確實不是講理的地方,因為家人之間的問題,只要為了愛願意去努力都可以解決,但是這不等於家,就不用講道理。
因為愛,我們講道理的時候會更有溫度,不會去斤斤計較你多了一分,我少了一寸,這才是這句話的真諦。
如果為人父母願意講道理,而不是擺著父母的高高在上的架子,執著於自己的權威,那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比你給孩子再好的物質條件都更有價值。
因為,他們長大了,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
而父母的理解和愛,溫暖的話語帶來的支援和力量,卻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
化解溝通的難題,需要父母與孩子的共同努力,才能避免愛的錯位。
願這一場父母子女的相遇,彼此都沒有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