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隨禮,是民間的一個習俗。隨多隨少,因人而異。有人在隨禮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收入,以及隨禮物件的親疏厚薄來隨出自己的份子錢。
如果你已經畢業參加工作,說明你已經加入了社交圈,這就代表著,有時,你也必須去學會交際和應酬了。人生的第一份隨禮,也許就是隨給了同事。這是很多人的反饋。但在這個社會,除了同事,還有其他的社會關係,我們逐一來看一下。
一般來說,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有了第一批的社會關係。這個時候,比如說在單位裡,有同事結婚啊生孩子啊,其他同事都隨了份子錢去祝賀,你還是一個新人,不隨禮,會讓人說閒話。那個有喜事的同事,也會記著你,或者以後,還會不時找小鞋給你穿。
作為新人,別人隨了,你不隨,就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再囊中羞澀,也會傾盡所有,只為了不落個不入流的名聲。何況,新人也會覺得,這種事是相互的,有來有往。你今天隨了份子錢,以後也能要回來,還能落得個跟同事融為一體的好印象。
這是新入職場的人的一個現象。如果在職場混得久了,這些隨禮,更是正常的了。你來我往嘛。不過,現在也有一些人,打破了這個習慣,就是同事之間都不隨份子錢了:一是因為彼此都說開了,誰的壓力都大,沒有必要去掙這個面子;二是現在職場變動大,誰也不知道明天會不會辭職走人,如果走了,以前隨的那些份子錢,不就打水漂了。所以,也會有一些人,堅決在職場就不隨份子錢了。
同學之間,一般都會有隨的,就看關係的深淺。只是,同學之間的隨禮,有時會變成一種無聲的競爭。就像同學會一樣,事實是一種彼此間的顯擺:你隨得多了,說明你很有能耐,掙了很多錢;你隨得少了,反顯得自己沒有能耐。
所以有時候,同學之間的隨份子,就讓很多人為難,因為面子嘛,人人都是要的。但是,每一個人的能力不一樣,不可能隨的份子錢能一樣多。
這種情況,我覺得還是要看個人的經濟能力。面子畢竟事小,自己的生活才是事大。打腫臉充胖子的做法,其實是不可取的。
朋友之間,我的看法是可隨可不隨。如果是感情比較好的,來往比較密切的,隨一隨也無可厚非。但如果是關係一般的,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去做這樣的負擔。
如果朋友的感情真的好,隨多隨少,都是一份心意,也不會計較。但是如果感情一般,你隨多隨少,心裡都會有一個備註。萬一哪天你有好事了,人家沒有隨回來,你心裡可能也不平衡。所以,這種關係,可免的就免了吧。
現在很多朋友,其實無論關係好或者一般,隨禮也都免了。這是在我們這邊的一種情況。但我聽北方的朋友說,他們那邊還仍然是要的。不隨還不行。我是比較贊成不要的,因為這樣一來,彼此都少了許多負擔,人的相處,也更自然輕鬆。
親戚之間,一般都是家裡的父母在打點。不過,人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也就要去負擔起這種“責任”。親戚間,畢竟關係是長久的,所以該應酬的還是要應酬。
但其實,這種親戚間的隨份子錢,是最為沉重的。因為,不能不隨,如果不隨,感覺連親戚都沒得做的樣子。
我有一位朋友,每年到年底的時候,是他最恐怖的時刻。他說似乎一年累死累活,都是為了年底隨禮準備的。他家親戚多,雖然有時份子錢不用很多,但是份數多啊,這一百兩百,甚至幾百上千的下來,也真的夠他受的了。
如果親戚之間,也能把這個習俗打破掉,該多好啊!今年,我就體會到了這樣的幸福,因為我媽說,我們這邊,今年開始,親戚之間也不隨禮了,不收份子錢。這簡直就是我們年輕一代的“福音”!
還有一種可能偶爾需要隨禮的社會關係,是在上面這邊範圍之外的,比如有時是客戶,有時是朋友的朋友,甚至有時只是意外碰上的一個巧合。這種相對來說,機率是比較少的。但再少,也是應酬之一。
如果整個社會能夠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所有的隨禮都取消掉,我想會有很多年輕人舉雙手贊成。這樣一來,人的負擔確實會少很多,不管是錢財上的,還是心理上的。
只要人人都這樣做,也就不會有人說什麼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了隨禮的例俗,也就不會有關於“份子錢”的壓力和憂愁。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