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過初心,不同人的初心各不相同,結果也大不相同,但大凡有志者都事竟成。有的人因志向遠大而成就偉業,終成英雄、偉人;有的人則因目光短淺,一生平庸無奇,終為常人甚至成為庸人。可是初心是什麼?又有誰能說清楚道明白。初心好像是童年時偶爾聽到人們談論鄰居大哥靠科學種土豆畝產比普通人家多產千斤以上,從而立志解決村裡人吃飯問題的心靈觸動;初心好像就是陳景潤被課堂上“哥德巴赫猜想”故事對心靈觸碰下的立志。初心又好像就是馮友蘭在《人生的境界》中要達到的境界,即一個人做各種事具有的各種意義合成的整體。在這裡心靈觸動下“靠科學解決村裡的吃飯問題”、好好學習數學摘取數學皇冠好像就是覺解,而覺解就是對動因的朦朧的理解。覺解也好像就是馮友蘭《人生的境界》中有意識地為己或為社會自覺地做事的解釋。 然而,仔細品味初心又好像與《人生的境界》的解釋不同。 初心是在動因下為己為人或為社會要做的事情,不同人要做事情的大小就是最初的人生境界,最初的人生境界因動因不同可以是最高境界,也可能只是奮鬥目標的起點。心有多大,志就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因此,初心是一生的記憶,是一生中為之而奮鬥的源泉,初心是發奮努力學習的原動力,初心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初心只有和社會緊密相結合,才能實現偉大抱負。 動因是初心的誘因或啟用劑,他可能是所處時代的社會中的一切事物。如此覺解也就並非是對朦朧時眼前一晃而過事情、事件甚至一句名言動因的完全理解。在童年、少年甚至成年時期,由於知識、閱歷所限不可能對動因有完全理解約或深刻的理解,同一動因不同的人的初心也不盡相同,但動因下的覺解確實存在,也許就是因為“靈感不是在邏輯的延長線上產生,而是在破除邏輯或常識的地方才有靈感。”因此,覺解是朦朧時期動因的神意識。覺解像就像播種機一樣,將志向的種子播散在心田,在朦朧的孩提時代發芽,出土,以後慢慢地長成參天大樹。
自古英雄出少年,至今仍是鼓勵青少年學習的警句。警句的本意並非是指少年就功成名就或成為偉人,而是鼓勵青少年只有早日播下志向的種子,方可走完達到人生境界最高點的那段距離。其實,我們不知道的真諦是,在人的心靈深處埋藏著無數理想的種子,當一種理想的種子被啟用後其他種子就將失去生長的機會。 是的,這是真的。人,並非任何人,只要立志就能成就一番偉業成為偉人或名人,人的一生的功業是由天賦和啟用天賦的動因決定的。動因包括年輕時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天賦就表現為對某一環境動因產生的覺解,智慧就是天賦智力在動因下的覺解。它可能是胸懷天下的抱負和雄韜偉略大智慧,也許僅是視野狹窄的小智慧,或者說小聰明。但無論是大智慧還是小聰明的產生,必須有動因的啟用,只不過大智慧需要大的動因去啟用,小智慧透過小的事件甚至一次觸及心靈的話就可啟用。 大智若愚並非是大智者遲鈍,而是大智慧的基因不甚敏感,大智慧基因必須在社會變革或激盪人心的社會條件下才能啟用。如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是思想家,三國時期產生的是曠世英雄,民國時期產生的是偉人政治家等,這就是時代造英雄的最好詮釋。 初心的本源是智力、善惡習性、特性等,智力、善惡等習性轉化為智慧即覺解需要動因。像生物學內在與外在的形態特徵特性是由基因決定的一樣,人的智力甚至善惡等品質也是由基因決定的,在無外界動因激發的情況下,通常表現為自然原始狀態,一旦受到外界動因啟用,他就善惡有別,這也就有了種善得善果,種惡得惡果的佛家認識,這也就是教育使人走向成功的理論依據。 青少年時代,由於個人的智力各不相同,更無法知道它屬於那個智力級別,但只要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教育和各自的家庭注意用最大的動能去啟用智慧的種子,讓智慧把美好理想播種在心田,每個人就會用畢生的精力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即使是常人,也會為社會做事併成為有益於人民的。
基因是生物習性特性得本源,也是初心的遺傳物質基礎。基因在遺傳中需要相應因素配合才能實現世代傳遞,不同性狀基因決定的善惡、智慧特性的表達需要啟用,這大概就是教育的生物學基礎,看到這裡你一定覺得初心是多麼神秘,又是多麼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