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研究很有意思,說是發達國家最不幸福的年齡是47.2歲,發展中國家則是48.2歲。達特茅斯學院的教授分析了132個國家的資料,結合了種種情緒的衡量標準,包括疼痛、恐懼、絕望、孤獨、壓力還有失眠等等。
這裡說一聲這周我們會上線一本關於睡眠的新書,有興趣的書友期待一下哦。
回到這個教授做的研究,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是,不管男女、地域,單身還是有娃,人的幸福曲線就是U字型的。中年這段是最不幸的,然後越靠近小孩和老人就越幸福。
童年的時候是無知的幸福,老了之後是不逾矩的幸福,只有中年的時候最為身不由己。更有意思的是,不只是人類,甚至在猩猩中間也有這種現象。就是最不幸福的就是人生中間這段。
要說生理程序上,那是因為上有老下有小,你要照顧得太多。但是心理層面上是,你成了所有壓力的匯聚地,因為你的背後再沒有人能幫你擋住。但其實這個報告裡也不是不能看出些好訊息。
比如說,咱們的人生在過了某一點後會變好,再比如你知道其實不只你自己,身邊的同齡人也是慘兮兮的。
但是其實這裡面我們還遺漏了最重要的一點,從心裡層面分析,為什麼中青年這段是最痛苦的。
相比人的幸福的曲線是U,人的慾望曲線其實是個倒過來的U,小時候啥都不知道,老了其實就認命了,反而是中間這個階段往往是活在人世間,心中貪嗔痴,慾望太多,雜念太多,想要太多,沒有任何人的能力是可以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慾望的,所以我們總會迎來痛苦。
所以經常有人會提出說期望值管理,就是對於自己、外界,儘量保持中立的期待,明白可能會這樣,也可能會那樣。
有一個公式是這樣的,你的幸福體驗=對方的行動÷你的預期。
如果從一開始滿懷期待,最後能夠達到心理預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即便達到了,體驗也是弱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降低期望值真的可以讓人減少失望並且感到幸福。有一個誤區是我們會以為這是阿Q精神,其實兩者區別海了去了,一個是在自己倒黴、吃虧時自欺欺人的精神安慰,而降低期望值告訴你的是盡人事聽天命,凡事盡力而為,沒有遺憾。
回到前面咱們說的,為什麼人一到中間的年紀就這麼慘,一部分是真的慘,還有一部分是我們的心態變了。
所以說,幸福體驗一部分取決於你的預期。
想要增加幸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期望值管理,控制不斷變高的要求。
當然了,有時候強烈的訴求也會更容易做成事,這中間的平衡本就是一門藝術啊,總之,在人間,我們多少都會有些擰巴。
今日話題
#幸福的階段#
你最幸福的階段是哪一段呢
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