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一個人的認知狀態分別有四個維度,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三是“知道自己知道”,四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事實上,我們很多人都處於第一個維度上,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種狀態其實非常可怕,因為這是一種“無知者無畏”的狀態,因為無知,所以常常會自認為自己很厲害,但其實在外人看來,你就是一個“小丑”。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也叫“達克效應”,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那些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這樣的人。

比如自認為學識淵博,各種歷史、心理學知識信手拈來,在別人面前講得頭頭是道,然而真正要去實踐的時候卻不知所措,完全做不到。

又比如,有些人明明月入過萬都難,卻覺得賺一百萬很輕鬆。又或者明明自己是個小人物,卻在別人面前高談闊論,談世界發展、批評各種自己看不慣的東西。

在《窮查理寶典》這本書,收錄了查理·芒格一篇很有名的演講,在演講上,他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普朗克的司機的故事,他的司機經常陪著他到各地演講,一次,這位司機說“您說來說去就是那些,我都背上了。”普朗克說:“剛好我有點頭疼,要不這次你來說?”

演講會上,這位司機真的把以前普朗克所說過的東西從頭到尾背了一遍,然而,沒想到的是,過程中有位物理學教授提了一個專業問題,當然,這位司機也很機靈,他聳聳肩說:“So easy,我的司機都能回答。”

查理·芒格說這個故事並不是諷刺這位司機,而是為了告訴我們,記住知識並不代表掌握知識。

那麼,我們怎樣能夠做到知行合一,避免“懂很多道理,卻過不好一生”的尷尬局面呢?

1.不要做知識的搬運工!

做知識的搬運工,固然能讓你短期內看上去懂了很多東西,但知道並不等於做到。做知識的搬運工,最大的害處是會令人很容易沉迷於別人稱讚的快感中,就如同我們明明知道要理性消費,要開源節流,卻還是忍不住買買買,去享受那種購物時所帶來的即時快感。

2.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融合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版塊中!

很多時候,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一生,那是因為一直在消費別人的東西,卻沒有想過要生產,只有想真正生產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時,才會特別想把這個東西研究透徹,希望知行合一,結合實踐以探索出其中的本質。

比如你知道二八法則,但做事情還是不分先後,什麼都想去做。你知道堅持的重要性,卻還是輕易放棄。

又比如,你明明知道在那些網路鍵盤俠的內心世界裡,“他們以為舉起了鍵盤,就以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神”,然而你還是忍不住和他們吵架。

所以,要想既知道,又做到,那麼在知道的同時要深入研究這個東西,千萬不要在資訊的海洋中失去了初心,或者被各種資訊裹挾進而失去自主能力,要經常反思,這個知識具體能幫助我改善生活的哪一方面。

哲學家康德曾說過一句話“學問再好,方向不是幫別人,就是賣弄。口才再好,不懂尊重別人,就是自卑”,那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學習再多,方向不是實踐,就是浪費時間。

3、構建深度思考力的底層邏輯,讓你配得上這些知識!

查理·芒格曾在南加大學畢業典禮上說過一句發人深思的話“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配得上它。”

知識的學習同樣如此。

對於這個問題,查理·芒格給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構建深度思考力的底層邏輯,擁有多元思維模型,讓自己配得上這些知識!

比如,你為了實現“睡後收入”,自學了很多理財知識,瞭解了很多經濟學名詞概念,但是這些東西並不能保證你成為理財達人。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是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實踐,不斷嘗試,反思和總結,提煉出適合自己的一套普適性方法。

小結:

其實,知識面寬泛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果只有寬泛,而沒有一個有深度的,僅僅浮於表面,那麼知道再多,你也不會從中獲益。

就如同一個木桶,如果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只有短短的10釐米長,那麼,最終能裝的水也就10釐米深;而如果這些木板中有一塊是1米長,那麼在當今網路發達的社會中,你可以利用這一塊優勢木板去和別人的優勢木板互補,最終你所能裝的水就能夠有1米深。

所以,博學,知識面廣泛並不是壞事,也不是阻礙你成功的絆腳石,但什麼都知道的同時,一定要深入研究並實踐,做到知行合一。

1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初戀20多天就分手了,初戀分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