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老子》
世人皆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當“災禍”真正降臨在自己頭上時,又有幾人能泰然自若,“扭轉乾坤”呢?
用“厄運”書寫夢想的女孩19歲的她,和身邊其他同齡人一樣,原本過著平凡、快樂的生活。直到一場看似普通的高燒,險些奪走了她的性命。
她被診斷出細菌性腦膜炎,雖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卻也“活罪難逃”:她的左耳失聰,失去了雙腿以及脾和腎。
當父母將她推出醫院時,她感覺自己就像被拼湊起來的破布娃娃一樣。
一切,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龍捲風,捲走了她的幸福,只剩下一地荒涼。
回到家後,她將自己鎖在房間,終日以淚洗面,閉門不出,她的生活陷入了一片黑暗。然而,在數月的痛苦掙扎後,在她心中尚存的一絲不甘,像一簇火苗,照亮了她的內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開始接納殘缺的身體,於是開始看見悲劇背後的“幸運”。
她發現,身體上的“缺陷”,其實是上天的“恩賜”:“以後玩兒滑雪時,我的腳再也不會冷啦。最棒的是,我可以調整‘腳’的大小來匹配任何尺碼的鞋子。”她如此調侃道。
難以想象,經歷了巨大挫折的她,依然迸發著19歲少女的爛漫與活力。
她不甘墮落,追逐未完成的夢想。
雙腿的缺失卻沒有阻擋她滑雪的夢想。
她曾花費整整一年的時間研究、設計出適合自己用來滑雪的“雙腿”,而身殘志堅的她不負眾望,奪得了三塊金牌,成為了世界上排名最高的殘疾人女子單板滑雪運動員。
艾米·珀迪
這個堅強而美麗的女孩叫Amy Purdy(艾米·珀迪),被人們稱為盛開在缺陷上的玫瑰。
她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宣告:
你的“不幸”,可以是上天的恩賜。
奪走夢想的,從來都不是苦難很多人在備受打擊時,總會說“現實是殘酷的”,將自己的失意歸因於外界。然而事實上,奪走夢想的,從來都不是苦難。
相反,更多的時候恰恰是苦難造就了震古爍今的成就。
若海倫凱勒耳聰目明,或許不會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若當初屈原未被流放、歷經坎坷,或許不會有《離騷》;
若孫臏未被剜去髕骨,或許不會憤而作出《孫臏兵法》……
誠然,沒有人願意慘遭不幸,趨利避害乃人之天性。但正如曾國藩所言:“天下事,有所利有所貪者成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半”。
或許有些人的成就得益於客觀條件的支撐,然而,“被逼無奈”創下輝煌的人也不佔少數。
到底是“不公”還是“幸運”,你說了算我們作為普通人,不一定非要有所大作為,畢竟我們每個人,已經在努力地活著了。
然而,生活中卻總是時不時給我們一些“挫折”,雖說人人皆有難處,可似乎自己總是“倒黴”的那一個。
有時,明明做了分外的工作,別人卻看不到,而自己稍有閃失卻被別人“逮個正著”;有時,明明自己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心血,得到成果的卻是平時“吊兒郎當”的張三兒……
似乎上天總是眷顧別人,而我們卻被遺忘在了角落。
然而可能我們忘了,在出現端倪時就被人糾正,恰恰避免了日後重大錯誤的發生;他人“風生水起”我們卻“懷才不遇”,或許在告訴我們,懷的“才”還不夠。
正如梁啟超所言:“庸詎知所謂蹇焉、幸焉者,皆彼與我之相同”這世間本沒有所謂的“不順”或“幸運”。
艾米·珀迪
曾有人問艾米·珀迪,你是否想回到過去,重來一次?
她堅定地回答不會,恰恰是過去的“不幸”成就了今日的夢想,提及到過去的遭遇,她反而心懷感激。
但若是回到她自怨自艾時問同樣的問題,或許我們會得到截然相反的答覆。
既定事實無法改變,但它對我們的意義,會因為看待角度的變化而不同。因此,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歸根到底,取決於我們自身罷了。
當你遭遇“不公”時,又怎知那其實不是“幸運”呢?
我是能能,和我一起,多一個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