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概念“一詞並不陌生,在我們上學時曾經背過很多概念。如果現在問你:什麼是概念,你會怎樣回答呢?
概念是一種基本思維,所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是透過紛繁複雜的表象得到的、能夠讓人們深刻理解並記住的“廬山真面目”,是可以用詞來表示和記載的。
研究發現,人們在記憶的時候,按照概念形式進行能夠提高記憶力,所謂的知識體系也是概念間的關聯。
傳統心理學認為,記憶可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短時記憶遵循“七加減二“的原則,即人類的短時記憶一次只能儲存5-9個資訊塊,在組塊記憶時不超過這個標準為最佳。長時記憶則是人類最大的移動式儲存硬碟,不但記憶時間長,而且容量大。
長時記憶又可以分為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情景記憶就是跟事情發生的環境緊密聯絡的記憶,比如記住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的特定事件。透過學習被大腦所記住事實、概念、定義、定律、框架結構模型等的文字性的內容,被稱為語義記憶,佔大腦記憶中的大部分比例。
語義記憶裡面最被熟知的有兩個模型,第一個模型叫語義層次網路模型。這個模型將概念按照邏輯的上下級關係組織起來,構成了一個有層次的網路結構,即分級儲存。根據模型的經濟原則,每一級只儲存該級概念獨有的特徵,比如“鳥”這一級概念只儲存“有翅膀”“能飛”“有羽毛”等關鍵詞,而不儲存“能呼吸”等所有動物共有的特徵。
第一個模型叫啟用擴散模型。人們記憶和提取知識的時候,除了層次性,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聯絡的強度,日常或者工作中使用頻度越高,強度則越高,強度越高,反應越快。比如,麻雀和企鵝都是鳥類,但我們從小就知道麻雀是一種鳥,而企鵝只在動物園裡才能看到,所以“麻雀是一種鳥”的頻度更高。
高手與新手在記憶上的區別是,新手腦袋裡儲存的更多的是現象和零散、片段的知識,是由下到上的儲存和利用;而高手的腦袋裡更簡潔,因為他的頭腦中知識儲存的方式是概念和觀點,是從上到下的儲存和利用。
所以,高手和新手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著力點和效果都是不能同日而語的。高手解決問題時,善於從根源出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藥到病除;而新手則容易糾纏於表面現象,從具體細節入手,治標不治本。
概念思維是在對事情、事物和思想有深刻洞察後形成的,高手往往都具備總結提煉概念的能力。我們作為普通人,應該怎樣培養自己的概念思維,提高自己的概念能力呢?
第一,靜下心來去讀經典的理論性的書籍。
透過閱讀,弄明白哪些是成熟的概念。當你需要將紛繁複雜的事情總結成概念時,如果你已經知道前人的成熟概念時,就會相對容易;如果你不知道,需要自己定義個“新概念”(這個概念也許只對於你而言是新的),則難度很大。
第二,在實踐中要對概念有敏感性,遇到複雜問題時善於分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思考不同維度的事情能否歸於更高一級的概念中,這是提高概念能力的有效方式。意識地去做提升概念能力的實踐,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概念能力。
舉例說明。關於知識管理這個概念,許多人經常掛在嘴邊,並且都認為自己知道。但怎麼才算掌握這個概念呢?至少需要能回答下面的問題:
(1)是什麼,不是什麼?
許多人因為對知識管理的內涵不清楚,將跟知識管理無關的東西也放到裡面來,造成範圍不明確的結果。
(2)為什麼要做,為什麼不做?
如果知道前者,你可以寫“知識管理必要性”的文章;如果知道後者,你還需要搞清楚知識管理與競爭、社會環境、戰略的關係。
(3)誰適合做,誰不適合去做?
如果知道前者,你可以選擇KM專業人員;但如果想知道後者,你必須建立知識管理人員的能力素質模型。
(4)什麼時間適合做,什麼時候不能做?
如果知道前者,可以明白知識管理實施的時機;如果知道後者,就不會冒險在組織結構調整或者巨大變革時候節外生枝。
(5)如何做,錯誤的做法是什麼?
瞭解知識管理實施和推動的步驟,你可能是一個新手;但如果你能知道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知識管理實施的錯誤做法,並且能夠簡化成三點,那一定是很資深的專家了。
請嘗試在自己的知識儲備裡找出一個自己熟悉的“概念”,回答以上五個問題,如果你能很容易回答出來,那麼說明你已經是關於這個概念的專家了;如果你暫時還不能給出答案,那麼請努力提升自己的“概念力”,早日成為這個概念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