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雖然老人不願意麻煩孩子,很多子女還是願意平時給老人一些錢,或者買點東西照顧照顧老人的。

人到晚年,生了3個兒女,到頭來發現生活還得靠自己

白阿姨的老伴去世了,自己一個人已經生活3年了,眼看著年紀越來越大,自己獨住顯然不太合適。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也都成家了,生活穩定了,他們商議以後決定,母親每個人家住一個月,之後再決定在誰家長住。

見孩子們沒有一個提出主動贍養自己晚年,白阿姨有些心寒,但是孩子們也說了去每家都住一個月,這個也算是給自己安排個歸宿。

兩個兒子在家都忙,不太管家務事,兩個兒媳跟自己耍心眼,為了不讓白阿姨住在自己家,飲食都是不適合老人吃的,不易消化而且油鹽比較重,白阿姨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她也不敢提要求,還經常主動幫忙做家務。

第三個月輪到了小女兒家,小女兒倒是儘量可著自己,對自己還是照顧的 ,但是女兒的丈夫又吃不慣,女兒幾乎每天都做兩種菜,女兒家其實並不富裕,白阿姨也一直不忍心在女兒這住著。

最後到了決定的時候,白阿姨還是決定自己住,晚年還是得靠自己,她誰也不麻煩了,幾個兒女也決定每個月給白阿姨點生活費,目前這樣是最好的選擇,白阿姨想,原來養老這件事,全靠兒女的情分。

生兒育女一輩子,最後孩子們還在耍小心思

可能孩子們各有各的原因不想贍養自己,老人也有著自己的“倔強和尊嚴”,並不想麻煩兒女,其實造成孩子們互相推拒自己的原因很可能是小時候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到位。

從小沒有給孩子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養老就相當於“承擔責任”,不管是家裡的老大還是老二,如果在養老這件事情上互相推脫,那麼一定是非常沒有責任感的表現。不僅僅是缺乏責任感,他們的心中也沒有感恩之情,不懂得感恩父母把自己撫養長大。

孩子之間沒有兄弟姐妹情,想不到互幫互助

像上文中白阿姨這種情況,兩個兒子直到女兒生活辛苦,也沒有說讓女兒少分擔一些養老費用或者是不用女兒養老了。從小不應該教育孩子把金錢看得太重,應該教孩子建立兄弟姐妹情,不要再關鍵時刻因為一點利益就分崩離析。

還有就是老人不幫忙帶娃,就不給養老

有些家庭認為老人給自己帶孩子,自己才能更盡心地給父母養老,這不應該是“互換”的一個過程,“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件事,和孫輩不應該有太大的牽扯。

老人幫帶娃是情分,就算不幫帶娃,也不應該以養老“威脅”父母,養和育是個迴圈的過程,父母盡心盡力把孩子帶大,子女就應該主動承擔起贍養老人的義務。

養老不一定非要靠子女,多為自己打算總是沒錯的

誰也不能在眼前就定義將來的事情,多為自己做打算總是沒錯的,並且有很多老人就算自己生活困苦,也不願意打擾孩子們的生活。

自己存個“小金庫”,平時應急用

老人不跟孩子們一起住,自己也要留一點小金庫。有些老人真的是一輩子都在為孩子付出,有時候孩子生活困難,老人把自己的“老本”全部拿給孩子生活,自己一點都不留,這樣自己的生活就沒了保障。

現在的養老模式是非常多樣化的,老人不必拘泥在家

我國逐漸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我國需要養老的人群其實越來越多,對養老設施的投入也越來越多,更多的養老模式在中國普及起來。

有養老院養老、居旅式養老、社群式養老等等,挑選一種適合自己的模式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也算對自己這輩子的操勞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現在,“養兒防老”已經不再是主流了,孩子生得再多,如果不好好教育,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是沒有保障的。老人要得其實不多,人到晚年也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唯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陪伴。

孩子們平時多問候牽掛自己的父母,老人的晚年生活也就不會那麼寂寞,父母的生恩和養恩孩子們一定要牢記。

11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富家女嫁給窮小子,不要彩禮還陪嫁婚房,婆婆:“你這個倒貼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