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口誤口誤絕不是無心之失,而是藏在內心深處的秘密。
喊錯名字、瞬間忘記、誤讀、筆誤這些日常問題,不是偶然。之所以不自覺地發生,是因為慌張或不受控的時候,潛意識被透射出來。
-02-
用生氣拒絕回答所謂“惱羞成怒”,當謊言快要揭開時,說謊者會進入防禦機制。
“你還有完沒完?”、“你以為你是誰?”、“你怎麼這麼和我說話,我是犯人嗎?”
-03-
事情發展順序如果對方的敘述,按照開始-中間-結束的線性呈現,他很有可能在說謊。
正常講述一件事情,會邊回憶邊敘述,所以跑題、忽前忽後才正常。如果故事結構很嚴謹,只能說明是事先撰稿好的。
-04-
缺乏感受謊話是基於想象的創造,細節都是日常經驗,缺乏個性化的感受。
撒謊的人喜歡用“總是······”、“從不······”、“大家都······”、“每個人都······”的語言。
-05-
話太多加油添醋地加上一些內容,會使謊言聽起來像真的。
如果提問是yes or no,對方卻講了一個故事,他一定是在掩飾什麼。
-06-
岔開話題忽視問題,不直接回答,常見於被“突襲”提問。
當這個問題不能回答,同時又沒有編撰好的“故事”可講,就會岔開話題,避免露馬腳和被追問。
-07-
拖延時間使用感嘆詞拖延時間,趕緊在心裡編故事,“哦······”、“呃······”、“嗯······”。
使用反問句,為自己爭取時間,“能具體一點嗎?”、“能再說一遍嗎?”。
重複問題,也是拖延時間的一種,“你是故意遲到嗎?”“不,我不是故意遲到。”
-08-
迴避“特指”代詞撒謊的人心理會不自然,不舒服,從而習慣性地把自己從謊言中剔除出去。
避免使用“我”:“那一天生病了”,實話是“我那一天生病了”。
避免使用姓名:“我沒有誣陷他”,實話是“我沒有誣陷李強”。
-09-
被動句式急於撇清關係,從嫌疑中脫身,會採用被動句式。
謊言是:“李強是被別人誣陷了”,實話是:“我沒有誣陷李強”。
-10-
否定句式一個精心編撰好的謊言,會犯“思考過於充分”的錯,作出多餘的解釋。
謊言:“我沒有誣陷李強,他一定是被別人誣陷了,前兩天他還······”。
實話:“我沒有誣陷李強”,簡單幹脆,不分析、不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