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實,這是一種對父母角色的刻板印象。當新時代的女效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步入高壓的職場,與丈夫分擔養家的經濟壓力時,女性的定位已經有所拓寬,而大部分父親,卻仍舊停留在原地。
經常上網的朋友都知道,如今整個社會對男性的包容度很高,身為一個丈夫、父親,只要好好賺錢,回到家裡就可以睥睨一切,當甩手掌櫃,吃飯睡覺、刷手機、玩遊戲就是在家裡的所有活動專案,教育孩子就落在母親一個人身上。
實際上,父親對子女的影響極大。由於父親在孩子心目中身份的不同,孩子更容易把父親當作人生的標杆,雖然父親不會有實際性的教導和照料行為,卻能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啟迪與影響。比如,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就曾說過,“一個父親,可以勝過100個校長”。
而心理學和教育學領域多年的研究也發現,當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承擔更多責任時,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就能獲得母親無法替代的極大幫助,具體包括以下3個方面。
1.父愛與道德紀律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是相對權威的,有時候,父親的一句話,要比母親的喋喋不休管用得多,也正因為這樣的特點,父親才能對孩子的道德感與紀律感產生影響。
道德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家庭教育會傳授道德,但不會強制道德。而正因為有父親的約束力,孩子知道,自己不可以違背道德,同時也明白道德的重要性,成為一個道德感較高的人。
換句話說,父親的言行,會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種無形的紀律,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因為父親有較高的權威性,所以,孩子不得不遵守它。
據美國父教組織的調查資料顯示,有近70%的少年犯,童年是生活在單親家庭中,而大部分夫妻離婚後,孩子都是跟著母親一起生活,長時間的無父家庭,提高了孩子犯罪的機率。這反映的,就是父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假若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沒有發揮權威的這一作用,孩子就不會形成嚴明的紀律。孩子就會認為,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做,做錯了也不用承擔任何後果,邊界模糊,道德紀律缺失等等。
無論將來要從事什麼工作,成為怎樣的人,道德紀律其實是我們發展的先決條件。當一份工作擺在面前,道德會讓我們拒絕投機取巧,紀律會令人遵循規則,一個人要首先能做到這些,才能談未來的發展。
以及,僅僅有父親的權威是遠不夠的,孩子同時需要理解父親、尊重父親,同父親有一種和諧的父子關係,這樣才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紀律。
愛是相互的,多一些理解和溝通,構建和諧的父子關係、父女關係,更有助於孩子成為一個正直無私、紀律嚴明的人。
2.父愛與個性養成
如果道德紀律決定一個人能否發展自我,那麼,個性則會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
從心理角度來說,母親表達愛的方式,通常是細膩、溫柔的,而父親較為粗糙、不拘小節。這兩種愛帶給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但在完整的家庭關係中,孩子會同時接受這兩種愛的影響,因此就會真實地作用於個性的養成。
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男孩所受到的母親的教育比例更大,父親對孩子持冷漠的態度,疏遠孩子,那麼,他的個性成長,就不能受到勇敢、豪放等男性氣質的薰陶。因此,他的個性就更容易軟弱、內斂,因為他不能中和父親作為男人,和母親作為女人身上的兩種個性,而是向一方傾斜。
男人自古以來的氣質就是頂天立地、果斷勇敢,孩子與父親的關係和諧,感受到父親的愛,那麼,孩子(這裡指男孩和女孩)自然就能被父親身上的這種個性影響,從而呈現出更多的堅毅特徵。
與其說,一個人的個性是父親在發揮作用,倒不如說是父愛在發揮作用。愛很重要,愛裡面要包含教育。
擁有足夠的父愛,就更容易形成堅韌的個性,這在當今高壓社會是非常重要的。求職面試、結婚養娃,人擁有了堅韌的品質,也就更能適應社會中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做事情不會知難而退,自然就更容易成功。
3.父愛與精神導向
父親表達愛的方式通常較為含蓄、不善言辭,但恰恰是這一點,才體現出了,父親對孩子其實擁有更大的激勵作用。
在孩子的心目中,如果一件事情得到了父親的認可,那麼,他會感覺到自己是真的做得好,如果換成是母親的認可,則可能是母親為了哄孩子而編造的善意謊言,因為母親通常很心軟,見不得孩子受委屈。
所以,在孩子的認知中,父親的形象代表著巨大的力量,一旦遇到困難,父親及時給予了鼓勵,孩子的內心就會得到一股無比強大的支撐力。
![](http://timg.juduo.cc/2021/02/8b84ab143c8f4e2e90b46bfa1c9dc594.jpg)
因此,一個人和父親的關係越好,他的精神支柱就會越強大。
父親的角色除了精神上的激勵,還有生活上的引導和指向。
人際交往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更是我們適應社會的先決條件,擁有強大的人際網,做事情也會事半功倍。在家庭中,父親作為一家之主,往往需要更多的人際交往,無論是家庭還是工作,都比母親更加複雜繁多,這也意味著父親在為人處世方面,經驗更為豐富。
假如孩子和父親關係疏遠,交流較少,也就學習不到父親身上所具備的這些經驗,就會不懂得人情世故知,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
當今社會,人際交往絕不僅僅是生存能力,更是衡量個人能力的標準。增加孩子和父親的溝通與交流,學習父親身上人際交往的經驗,將在無形之中,為孩子增添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http://timg.juduo.cc/2021/02/d961d8ebdb9549beb0ce44590aa4f74d.jpg)
人有了豐富的人際交往經驗,也就意味著見識更廣,對於任何事情,就能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
許多研究表明,在一個人成長許多重要的節點上,指明方向的往往是父親。換句話說,一個人與父親的關係,會影響孩子的人生抉擇。
家庭中,許多大事做最後決斷的通常是父親,因此,父親的決斷力更強。當孩子遇到事情猶豫不定時,選擇詢問父親,往往能更快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和父親的關係越好,人在重要的節點不容易出錯,也就更能把握好人生的緊要關頭。
想要有所成就,不僅要靠頭腦,還要具有決斷力,兩者共同構成指向的正確性,這也是決定事情能夠達到怎樣的一個高度。
4.父愛與社會關係
道德紀律、個性養成、精神導向,這些都是孩子透過父子(父女)關係才能獲得的積極作用,它們有一個共同點∶社會性。
社會心理學上的社會性,指的是一種使社會內部個體的生存能力,遠遠超過脫離社會個體的生存能力。 由此可見,社會性的發展對人的發展至關重要,而父子(父女)關係所產生的影響,就是社會性的重要部分。
在整個社會上,道德紀律會影響我們是否開始發展自我,個性品質考驗我們在遇到挫折時能否堅持到底,而精神導向,則決定了我們最終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反過來說,有出息的人一定是能夠開始、不斷堅持、達到較高高度的。
那麼,透過觀察人和父親的關係,大致就能知道一個人是否能成為有出息的人,父親雖做不到事無鉅細、無微不至,但他能為孩子帶來力量、指明方向,這種幫助,是無論多強悍的母親,也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