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的解讀中,我們學習了交換意見的規則。交換意見的規則分為三部分,即發表意見的規則、被反駁時應該留意的規則和迴應反駁的規則。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屬於自己的規則,交流和溝通亦是如此。在交換意見的時候,我們還需要注意什麼呢?
01
首先,我們需要注意到的是:對意見“負起責任”。
不論自己的意見會引起什麼樣的結果,你都要有負起責任的心理準備。因此,在傳達意見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做一個自我檢查:“有那樣的意見是你的自由,但你能把意見直接向對方說出來嗎?如果你說了之後,發生了無可挽回的事,你有負起責任的心理準備嗎?”
為了對自己的意見負起責任,具體應該做好什麼樣的“心理準備”呢?
答案是:對自己的意見要有自信。當然,對自己的意見有自信並不是要擺出“我的意見最正確”的架勢,而是希望我們可以擁有徹底思考後的自信。
但是,冷靜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因為不論在職場,還是在私人生活中,一旦聽到有人用批評或反駁的語氣對自己說話,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惱火。
在這裡,我們為大家提供兩個練習冷靜的方法:
第一,對與自己有不同想法的人,不要產生他是“怪人”,或是覺得“自己不對”這種主觀判斷。
第二,想象那個人的立場,思考“這個人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
不過,你可能會發現儘管儘可能地想象了,也沒辦法完全看透他的“立場”是什麼。但即使如此也沒關係,這個練習的目的是讓你一時憤怒的心情儘可能冷靜下來。
02
在談完交換意見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之後,我們將進入到最後一堂課的學習:發現問題,是思考的開始。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經有過感覺“不太對勁”,卻置之不理的經歷呢?
例如在會議上,儘管對某人的發言覺得“好像不太能理解”,卻任他繼續說下去;或是坐計程車的時候,計價器上面的金額比平時高,心裡儘管有些疑問,卻仍然付了顯示的金額;與別人談重要的事,就算髮現“這與我想的有點出入”,但卻無視這種感覺繼續談下去,直到後來發生問題。
事實上,往往就在這些模糊不清的情緒中,藏著我們真正的想法。所以既然我們已經發現“某個東西”是“重要的事”,就必須瞭解它的真相。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抓住那個重要事情的真相呢?
第一步,我們所必須做的是找出“哪裡不太對勁”。
這可能會很難,因為我們長期以往習慣了“雖然有點不太對,但不管它好了,先放一邊”的態度,所以,在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可能連這種心情的存在都不太容易察覺。
但是,不用擔心,只要稍加練習就可以察覺到了,而且這種練習其實非常簡單。無論是私人的事還是工作上的事,一旦心裡有了的疑問,就不要輕易放過它,察覺疑問的存在,並承認這種情緒。長期這樣做,便會形成一種習慣。
察覺到自己心中感覺“好像哪裡不對勁”後,第二步是:嘗試“在積極的層面上對自己任性一點”。
所謂“在積極的層面上對自己任性一點”,並不是指凡事以自己的情緒為重,肆意妄為,而是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心情。
例如,有一天你覺得對自己小組的工作方法“有點討厭”。若是如此,就不要壓抑這種想法,也不要開解自己“我太不成熟了,才會有這種想法”。而是姑且接受自己有“哦,原來我覺得討厭”這種心情。這就是在積極的層面上對自己的任性。要安慰自己,認同自己的這種心情。
03
在認同自己的情緒之後,緊接著第三步是明確該情緒的本質。
例如,如果你因為網路斷線,一天的工作都無法正常展開,這時你發現心裡有點不愉快,覺得“有什麼不對勁”。那麼先試著問自己:“這種‘有點不對勁’的心情,究竟是什麼?”然後,再從各種角度思考“不對勁”的本質是什麼。
“罪惡感嗎?工作延遲產生的焦慮?因為別人的失誤,耽誤了自己的工作所以生氣?還是心情鬱悶?”大概就是這種形式。在持續自問的過程中,會慢慢找到情緒的本質。
假設,“有點不對勁”的本質在於“心情鬱悶”。在瞭解到本質後,第四步是要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用現在這個假設來說,就是要問:“為什麼會感到心情鬱悶?”假設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因為一天不能工作,接下來兩三天就得熬夜趕工。工作到太晚,晚上就不能像平常那樣在家裡輕鬆休息。”
到這裡,你會察覺到其實對於自己來說,晚上輕鬆休息才是那件重要的事情。
當認識到自己重視的是什麼之後呢?
我們的建議是:再次對自己任性一點。因為“重視的事”當中,很可能藏著每個人引以為豪的“優點”。
當你意識到“晚上的輕鬆時光非常重要”的時候,也許會發現那段“輕鬆時光”,自己實際上也只是躺在床上喝酒,有一搭沒一搭地看著低俗的電視節目。也許會覺得自己很差勁,竟然會重視這麼沒有效率的時間。
但是,這裡你不需要覺得“差勁”。只要那些“重要的事”沒有違背社會或倫理,無論是否有效率,坦然承認它對自己真的重要就可以了。如果不能認同自己不完美的那一面,就沒辦法注意到真正重要的事。
04
當然,模糊不清但有點在意的感覺,並不只限於負面的事物上。
例如,你聽了某人的演講,不知道什麼原因,只是“感覺很棒”。這種時候,也不妨問問自己“感覺很好的本質是什麼”“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相信從中會有重大的發現。
也就是說,不管是負面情緒還是正面情緒,我們都應該像下面的過程那樣,透過這種方法直面自己的內心,尋找自己重視的事物。
1.發覺心中有點芥蒂;2.不壓抑那種感覺,承認它的存在;3.思考這種感情從何而來,尋求它的本質;4.為什麼會有那種感情?尋求它的根據(瞭解自己在乎的事);5.承認這件事對我很重要。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某種感覺”溜走。
在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認清自己重視的事情的。
作者在書中談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在2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接到過很多學生的抱怨和坦白。比如,很多學生對她說:“我煩惱了一個月,還是不知道對我來說什麼事最重要。”
而有些學生更是索性地說:“我自己想不出來,所以請老師幫我決定吧。”還有學生後來才發現自己最在乎的事,就是欺騙自我,因而驚慌失措。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學生還年輕,找不到自己重視的事情很正常。但是,在作者看來,重視、在乎的事,與年齡無關,想要尋找到自己重視的事情,最主要的是平時要常常去注意它。
而“自己原來最重視這個”的意識從何而來呢?大多數時候,都是從“有點不對勁”“感覺很棒”“有點在意”等,這種自己心中還沒能化成語言的心情來的。
然而,面對心中“無法言喻的愉快、奇怪、在意”的感情,很多人都並不擅長。每個人都需要經過練習,才能坦誠地面對自己的心情。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獨立思考課的最後一堂課中,作者提出了“發現問題是思考的開始”這一課題。
發現問題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但是任何人都能經過練習來掌握這種能力,而自我意見的建立也是這樣。將這這六堂課的內容應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多加練習,相信在下一次發言的時候,你會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