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對於出門在外的人來說,最讓人安心的方式,就是報喜不報憂。但是報喜不報憂,便對嗎?這篇文章中,只寫到父母和孩子,但是無論是親子關係,親密關係都適用。

01 最讓人安心的方式:報喜不報憂

在網上刷到過一個這樣的影片:父親打電話給常年外面工作的兒子,問他最近過得怎麼樣,吃得好不好?電話另一頭的兒子回答:“過得可好了,幾乎天天吃大餐。我現在正在吃牛肉麵呢,這牛肉可大塊兒了,好吃得很。”

父親笑了,心想“兒子出息了,果然沒讓我失望。”再閒聊幾句後,高興地掛了電話。

這時,兒子看著眼前的泡麵,卻哭了,他大口大口地往嘴裡塞,恨不得把面和悲傷一口吞進肚子裡。

在外漂泊的人,都有一種犟脾氣,那就是不管發生了什麼,堅決報喜不報憂

我們或多或少都遇到影片中同樣的境地,也許我們自己也會那樣做。對於出門在外的人來說,那是最讓人安心的方式。

02 習慣性的“報喜不報憂”,便對嗎?

一直以來,我也秉承著這樣的心態:自己都長這麼大了,還讓家裡擔心?還是算了吧,我覺得好可以解決好自己當下的問題。

每次和爸媽通電話,都讓我陷入一種無形的矛盾之中:一邊盼望著自己能和爸媽多聊聊家長裡短,讓我知道家裡的變化;可是一邊又希望結束通話,因為和他們聊吃飯、聊學習都讓我非常有壓力。

後來,在一次心理諮詢中,我和心理諮詢師聊到了這個問題。他只是笑了笑,然後不緊不慢地說到:“你看,你離家這麼遠,而且一年才回去兩三次。他們對你的瞭解都不太多,所以每次都會和你聊吃的怎麼樣,學得怎麼樣啊。你要反過來想想,這也是他們關心你的方式。”

我思考了很久,習慣性的“報喜不報憂”,便對嗎?

03 報喜不報憂雖好,卻阻隔了關愛

我的腦海裡閃現了一個曾經讓我淚目影片:影片中孩子和父母依次進來回答問題。

孩子的問題是:如果父母得了重病,但是家裡的錢不夠,你會放棄他們的治療嗎?父母的問題是:如果孩子得了重病,但是家裡的錢不夠,你會放棄孩子的治療嗎?

很巧的是,他們的答案几乎一樣:不會放棄治療的,哪怕是砸鍋賣鐵,甚至一命換一命,我也要把他們治好。

父母與孩子都是心連著心的,我們像有默契一般,互相之間藏著一些秘密,報喜不報憂,卻不知道這是一種最不明顯的關心方式。可是,你都這樣說了,我還怎麼關心你?

04 最後的碎碎念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有些事情不可以說, 但是溝通也是一個互相瞭解的契機,人與人之間的瞭解不就是溝通出來的嗎?

這篇文章中,只寫到父母和孩子,但是無論是親子關係,親密關係都適用。​

不必什麼問題都自己扛,“報憂”也沒事。或許正是在一次次克服困難中,關係更加親密。

11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如果不是混不下去,誰願意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