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因批評外甥女工作差,惹來外甥女哭鬧,居家無語言溝通、出入若無人之境;工作上摔門子、發脾氣、使性子,導致朋友壓力大常生病。朋友說當初只是可憐她、想幫她,不想招來的是怨恨和反感,是不是欠她的。
原來半年前朋友姐夫去世,其外甥女近30歲的人,沒有工作、沒物件、沒有生活來源、與家人不睦,為了減輕其姐的負擔,朋友將外甥女帶到身邊,求老闆給安排個優越的工作,撮合其交朋友談戀愛,從此外甥女在朋友家安頓下來,如自家女兒般同吃、同住、同行可謂照顧周到,不想因工作問題招來怨恨和反感。究竟是誰的問題呢?
經統計,在施恩的雙方中,受恩者遠沒有施恩者快樂,尤其對自尊心強的受恩者,會隨著接受幫助的增加而產生壓力、壓力大了就會造成痛苦、人的本性又是逃避痛苦,於是就會不自覺的找施恩者的毛病和缺點,找到的問題越多心理上越趨於平衡。心理學教授鞠強曾資助的200多學生,過節問候者僅四五人,看望者不足三人,部分受助者還爆出鞠教授的問題和短處,其實也是受助者心理壓力大、尋求平衡所致。
三國演義中呂布曾轅門射戟,替劉備解圍,卻因一句“吾今特解公之危,異日得志,不可相忘”致使劉備不快。後來呂布被曹操抓住,劉備反勸曹操殺了呂布。就是因為呂布骨子裡的優越感,讓劉備感激之情銳減。因此,我們在施恩時要考慮施恩物件的特質和感受,並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給予幫助。
古人曾說,助人之道,助人急難,適之為宜,過之成疾。因此施恩招怨不是誰的錯,是雙方沒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事情,或者受恩者自尊心過強,又或者過分幫困、施恩後張揚,都會出現侵犯接受者心理領地的問題,從而招致怨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