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房子無人居住,是修繕還是轉賣,爸爸和兩個叔叔各有各的看法。
老家沒什麼親戚,爸爸他們那代人從小就搬到城裡居住,跟老家也沒什麼特別深厚的感情,之所以不情願賣,是覺得祖產不能斷在自己手裡。可修繕房屋,無疑是一件費錢又費力的事情,而且沒有必要,大家都不會回老家生活。
叔叔們也覺得賣房子不好,可沒人願意出錢出力,既不想賣,也懶得修,可置之不理房屋倒塌的話,現在政策不允許新建住房,老家這塊地就得充公,大家又都捨不得,紛紛攛掇爸爸來出錢修。
爸爸年紀大了,總有落葉歸根的心態,就算出錢修,也不能自己回去盯著吧?老家沒親戚,沒人幫忙照看,就算修好了,也是放在那等著再壞,我們有工作和孩子在這裡,不可能跟著回去住,他自己回去,也讓人很不放心,因此我和媽媽都是反對的。
我是獨生女。本想勸爸爸放棄修房子的想法,就跟他分析:祖產祖產,傳給誰呢?就算你這一代修了,到我這一代還是會沒了啊,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守不住的。說著說著,爸爸不吭聲,我也覺得悲從中來。
忽然就很理解有著重男輕女思想的那些人:他們渴望孩子是男孩,固然有之前農村社會,男孩是主要勞動力的考慮,鄉里鄉親,共生共榮,宗族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曾經是不可撼動的,男孩子多的家庭,盤根錯節的勢力更穩固,家族的力量也就越強大,對家族中成員的助益也就越明顯。他們稀罕的不僅僅是男孩本身,更是自己祖傳乃至自己打拼一生的基業傳承,就算家裡沒有皇位要繼承,也希望自己為之拼搏的一生能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繼承人。關於基因中一直延續的那個“Y”,不希望從自己這裡結束。
家族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呢?是光榮的傳統?是悠久的歷史?是物質的積累?還是有些沉重的負累?奶奶在世時曾經跟我說,要是我以後有兩個孩子,一個跟夫家姓,一個跟自家姓,就挺好啦。當時我很反對,覺得這是重男輕女的思想糟粕,現在我反而能夠理解,這是傳統在奶奶的思想中打下的烙印,是一種延續與傳承的渴望。
有些東西真的是時間的力量,年輕時看不慣的種種,雖然現在仍然不認同,但也可以慢慢理解。奶奶從沒因為我是女孩而放鬆對我的要求與期待,這和她希望我能有個繼承姓氏的孩子的願望並不衝突,她現在長長的人生河流的岸邊,洞明世事。
有時候我會認真的想起這個問題,有了二胎,是跟爸姓還是跟媽姓?
深入的想又會覺得這是個多麼自欺欺人的悖論:我們以為自己是為了守護傳承,可讓孩子放棄父親的姓氏是不是另一種拋棄傳統?男女平等的倡導正是我們現在正在創造的歷史與傳統,或許日後兩性平等的體現,恰恰是後代的姓氏會用猜拳來決定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