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態總述( 點→線→面):積極的人象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心態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1、點———微笑
1) “我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才體會到最厲害的武器是微笑,最強大的力量是愛。現在我要凝聚這種力量,傳遞給更多有需要的人”——李連杰如是說
2)初生嬰兒的笑→媽媽,怕,你不會傷害我→勉強學笑。——弗洛伊德
3)你回頭四顧,會不會認同她是身邊最美的人?→笑靨如花→“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你是我的愛人是我的牽掛”
4)一把手的做法→把不會微笑的前臺(發自內心的微笑)→回家待崗→練會了微笑來上班→所以,到哪都是一流的團隊
2、線———愉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不以物外內心淡定,32歲的人生贏得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稱“復聖”。孔子,“至聖”;孟子,“亞聖”;我國古往今來有幾人敢稱為聖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面———靈魂
《論語·衛靈公》篇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活著——心靈安慰。/慈不掌兵/皇帝夢魘/美國全職研究生太太/
《聖經》經典:“你們聽見話說:‘當愛你們的鄰人,恨你們的仇敵。’只是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當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有人打你的右臉,你把左臉也讓他打;有人要你的裡衣,連外衣也讓他一同拿去;有人逼迫你跑一里路,你就同他一道跑二里。”
佛家經典: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七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
道家經典:“汝唯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儒家經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入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
電影《快樂島》———原來快樂在心靈。
二、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研究結果可能會令人感到驚訝: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才更能讓我們快樂。
馬丁·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一書中指出,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享樂(興高采烈的笑臉)、參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程度)、意義(發揮個人長處,達到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三項要素之中,享樂帶來的快樂最為短暫。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大家注意,因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參與和意義卻遠比享樂重要。”
正向心理學也認為人的快樂基點可以調整: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快樂水平。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使我們更快樂呢?
快樂的具體招數--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桑雅· 呂波密斯基(Sonja Lyubomirsky)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八項具體可行的做法:
1、心存感激:每週記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開了),也可以是更具意義的事(小孩開始學走路了)。保持鮮活,內容愈常更換愈好。
2、時時行善:可以是隨機的(排隊時,讓趕時間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統的(每週日固定送晚餐給老年鄰居)。對朋友或陌生人行善,會讓自己感覺很慷慨、很有能力,也會贏得別人的笑臉、讚許及仁慈回饋。這些都會讓人感覺快樂。
3、品嚐樂趣: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陽光的和煦。心理學家建議,不妨將快樂時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腦海中”,在痛苦時回味。
4、感戴良師: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趕快致謝。越詳盡越好,最好是親自答謝。
5、學習寬恕:對傷害與誤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氣與怨恨寫封信給對方表示寬恕。無法寬恕他人會讓自己停在積怨與心懷報復上,寬恕則能讓你繼續前行。
6、愛家愛友:對生活滿意與否,其實與錢財、頭銜、甚至健康關係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堅固的人際關係。多花點時間與精力在朋友與親人身上。
7、照顧身體:睡眠充足、運動、伸展四肢、笑口常開都可暫時改善心情。經常如此會讓你對生活感到滿意。
8、逆境自持:人生不免有難。宗教信仰可助你度過。不過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條也行。例如“事情總會過去。”、“任何擊不倒我的事,會讓我變得更強壯。”關鍵在於,你必須相信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