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個問題,你是否也認同下面這些看起來很正確的觀點:
假如一個人一天有60%的時間是開心的,40%的時間是不開心的,為了使自己多開心一會兒,多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能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數。在教育水平一樣的前提下,規模較小的學校或班級,能實現因材施教,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因而優秀學生的比例會更高。對於一個企業,為了避免養“小白兔”,就要多招收一些好員工,從而減少壞員工的比例。我想說,以上這些觀點看起來很正確,但其實本質上都是錯誤的。
多做一些開心的事,不能有效提升幸福感;縮小學校或班級規模和提升學生學習水平沒有多大關係;提高好員工的招收人數,並不能保證公司壞員工比例一直比較低。
我們之所以一直認同這三個錯誤觀點,主要是因為我們將很多事物簡單看成了因果關係,從而被表象迷惑誤導,忽略了事物本質和發展走向。
再進一步分析,生活中我們為什麼老犯這樣類似的錯誤,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缺乏運用“思維模型”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麼,什麼是“思維模型”?如今說起“思維模型”,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窮查理寶典》,就是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理論。
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曾談到他之所以能一直擁有超強的投資能力,就是因為他有100多種思維模型。正是這些思維模型,幫助他從事物表象中抓住了本質,從而進行價值投資。
在查理·芒格看來,宇宙是一個複雜的整體,人類全部的知識都是在嘗試對這個複雜整體進行研究,各學科之間並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而是相互影響的。
如果用單一的思維模式去看待事物,就可能會扭曲現實,直到它符合自己的思維模型,進而犯下愚蠢可笑的錯誤。這是查理·芒格對“多元思維模型”的理解。
其實說簡單點,思維模型就是我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主觀抽象描述,透過思維模型來分析問題,我們就能彌合存在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鴻溝,從而更為準確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現在要估算一頭活牛的牛皮面積,我們通常會怎麼做呢?由於牛是不規則的立體形狀,為了估算簡便,我們會忽略牛頭、牛尾以及牛腿,把它想象成一個長方體,從而估算出它的牛皮面積。
這整個過程就是用到了“思維模型”的概念。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個過程其實用到了三種思維方式——
第一,代表性思維。排除現實中那些不重要的細節,比如對牛頭牛腿和牛尾巴上的牛皮忽略不計,只選取了一頭牛身上跟牛皮產量最相關的部分,即用牛的軀幹部分代表了整頭牛,這種思維方式叫代表性思維。
第二,抽象性思維。我們知道哪怕只留下牛的軀幹也肯定不是一個四四方方的長方體,但在計算的時候還是把它想象成了一個長方體,即在估算的時候對現實中的牛進行了一次抽象處理,這是抽象性思維。
第三,替代現實思維。利用牛的軀幹代表整頭牛,把牛的軀幹當成長方體之後,我們就認可了一種在現實世界裡完全不存在的情況,而且還根據這種情況計算出了一個數值,並且認為這個數值對現實世界是有指導意義的,即我們拿一個虛擬的數字替代了現實中的情況,這種思維方式是替代現實思維。
為什麼要分析這三種思維方式呢?它們跟思維模型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代表性思維、抽象性思維、替代現實思維這三種思維方式是一切思維模型的支柱。由它們發展出來的“代表型模型”、“類比型模型”和“替代現實型模型”是大多數思維模型的三個基本分類。
為什麼職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思維模型?
有次吃飯,我和朋友阿帥有一番對話——
我問:最近在學習什麼?
阿帥說:我花了199元在收聽一個經濟方面的知識收費節目,每天10分鐘左右,覺得挺有道理的。
我問:你都學到了什麼?
他說:我學到了……支支吾吾半天,就是要拓寬認知邊界,嗯,其他想不起來了,反正老師很有名,講得挺好。
我問:是不是每次都感覺挺有道理,感覺今天好有收穫?感覺聽得好過癮?
他說:對對對!
我問:是不是過幾天就忘得一乾二淨,生活照舊?
他說:對對對,那怎麼辦?
我說:你是典型的碎片化學習者,碎片化學習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但你必須先有一個框架,把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理,才更有價值。
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首先確立一個學習目標;再建立自己的底層思維框架,學習核心的模組化知識,而不是點狀知識,搭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一定要刻意練習,讓知識變成自己的,才算你學到了。
學習知識有三個階段:知道,學到,做到。不知道最可怕,因為你會犯低階的無知錯誤。知道了但認知深度不夠,沒有學到和做到,這樣你會犯無能錯誤;
很多人都是這個情況,說到什麼理論,我知道,比如說很多人聽說過金字塔原理、決策樹、刻意練習等概念,但是你問他,金字塔原理的一個模型、二個推理、三個邏輯、四個特徵你會用嗎?決策樹繪製的四個步驟你會用嗎?刻意練習的四步十三法會用嗎?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們不僅要知道概念,還要學會用法(包含用在什麼地方?怎麼用?),並且透過刻意練習融入自己的血液,這樣我們每次寫文章,寫報告都用金字塔原理,每次做靜態決策可以使用決策樹,每次練習一個新的技能,都用刻意練習,這樣才叫做有效的學習。
他說:對對對,我就是這樣,我就是聽了很多新概念新名詞,但都是停留在知道階段,並且很多都是一知半解,根本沒有學會,更別談做到了。
他問:現在怎麼辦?
我說:不要自我摸索了,自我摸索需要時間代價,何不向高手學習?
關於學習,我相信很多人會有以下焦慮:
不知道學什麼?知道學習很重要,但不知道看什麼書,上什麼課?
沒時間學習者?工作和學習衝突,我該選擇哪一個?
不能堅持學習?開始信心滿滿,堅持不了多久,在斷斷續續中放棄。
我們來看看聰明人的學習方法。查理·芒格是巴菲特認為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也是巴菲特的黃金搭檔。在他的書籍《窮查理寶典》說到:“一個人如果掌握100個思維模型,你就可以比別人更聰明。”
查理·芒格與巴菲特
他提出了芒格四步學習法——
第一步:跨學科學習;
第二步:只學習重要學科重要思維模型;
第三步:把思維模型進行跨學科組合,打造多元思維模型;
第四步:刻意練習,組合進化,學以致用,不斷驗證迭代。
他將歷史學、心理學、生理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統計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重要思維模型,找到了100個頂級思維模型,自創了投資領域的“多元思維模型”。
芒格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只學習重要學科的重要思維模型。
那麼,什麼是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就是用簡單易懂的圖形、符號、結構化語言等組成的視覺化的模型,是人們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視覺化的“心理結構”。
思維模型是概念的連線,是模組化的知識,是解決問題的思維公式。比如:第一性原理、複利理論、決策樹、納什均衡、金字塔原理、不確定原理、貝葉斯定理、冪次法則、框架效應等等,都是比較厲害的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是人類文明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金字塔頂端的藍寶石,是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是知識海洋中的“尖貨”,是頂級高手每天都在刻意練習和使用的思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