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重男輕女」的故事徵集裡,她們的故事如此相似:被藏匿;被要求只能稱呼爸爸媽媽為「姨父姨媽」;「姐姐」或「妹妹」在很小的時候被送出去;為了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母親一次又一次經歷引產,甚至失去生命。
她們在童年時期的飯桌上、親戚的閒言碎語中意識到自己是不被愛的。父母的過分偏袒,現在想起還是很委屈。
懦弱和自卑成了她們生命的底色,不敢大聲說話、不敢期待被愛。一些女孩選擇過「像男孩那樣」成長來換取父母的喜愛和關注。又因為奶奶、媽媽、身邊的姐妹都在「忍耐」的規訓下長大,她們用「不是什麼大不了的遭遇」來安慰自己所受的傷害。
很難用「純粹的惡」來解釋父母和長輩的行為,在一個性別標籤明顯的環境裡,他們的痛苦也是真實的。因為要生弟弟而失去生命的母親、一輩子都在為家族勞作的祖母,她們也是受害者。
「重男輕女」也不僅僅發生在家庭裡,在女孩求學和求職的過程中,不斷面臨著外貌、智識與選擇上的打壓。女生能學好數學嗎?女生能成為領導嗎?女生可以扛住生活的壓力嗎?
當遭遇「重男輕女」成了一個既定的事實,在往後漫長的人生裡,掙脫困境、重建自尊無疑是困難的。但在702個女孩敘述的生命故事裡,我們看到一些充滿力量的東西——
她們頂著「女生不夠聰明」和「女生讀書沒有用」的壓力,獲得更高的學歷,努力不使自己下墜。重要的是,她們一遍一遍回答著那些問題:可以的,沒有什麼是女生不可以的。
在無數次失望之後,她們學會了及時與原生家庭做切割。那並不容易,甚至非常痛苦,它意味著你要面對那個從小到大不願承認的殘酷現實: 在原生家庭裡,自己就是被輕視的那一個。
在漫長的療愈過程裡,她們看心理醫生,在書籍和電影裡重塑自我,學習和反思性別議題,釐清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原諒自己身上的軟弱和自卑。她們努力爭取經濟獨立,一些女孩在成年後的朋友和戀人面前,重新意識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一些女生投入到社會討論和實踐行動中來,將性別議題帶到中國輿論場上最火熱的地方來,形成了各種女性互助群體。
從困境中走出來的女孩,更知道怎麼去拉其他的女生一把。
文|謝嬋
編輯|姚璐
「在哥哥和弟弟面前,自己明顯是不被愛的那個」
不被愛的故事裡,有拋棄、身體暴力、言語的打壓,有家庭的悲劇,也有時代氛圍的後果
@唐小鴨 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
讀小學的時候,有段時間很流行好麗友派,我們家有人送了一盒來,我媽趁我不注意把弟弟拉到走廊,讓他趕緊吃一塊不要讓我知道,還把剩下的鎖在櫃子裡頭,告訴我剩下的都送人了,在對新事物饞嘴到不行的年紀,我由此至終都沒吃到好麗友派,後來也因為怨恨,沒有再吃過。
@Yiyi 30歲,有一個姐姐
因為是女孩,在出生後的那一刻就準備被扔掉。當時接手家庭都已經到了家門口,我被裹在小被子裡往外抱的時候,被姑姑攔下了。因為是女孩,直到滿月爺爺也沒有來看過我,也不肯帶我去趕集。滿月照,百天照,週歲照,全部都沒有,直到五歲才有了第一張照片。好想看看嬰兒時的自己啊。
@小魚丸 29歲,有一個弟弟
我有一個跟我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弟弟,是買來的。父親家暴頗為嚴重,非常頻繁,經常打我,把我打進了醫院,言辭上的羞辱轟炸更是非常頻繁。弟弟從小看父親打我到大,也很小就學會打我。以前打我不痛,現在長大了,能把我打傷。
@何瑩瑩 24歲,有一個弟弟
10歲那年,我想一個人待著,不想帶弟弟,我媽對我說,「家裡的糖果、餅乾、娃哈哈都是買給弟弟的,你是傍著你弟才有得吃,你還不待見他。」從此,我幾乎不吃家裡的零食,覺得那是弟弟的東西。12歲那年,我媽叫我用水桶提水,來回提了好多遍,我抱怨,「為什麼弟弟不用提?」在一旁聊天的我媽聲色俱厲地說「叫你提你就提!」旁邊的阿姨笑著說,「弟弟還小,等他到了你這個年紀,他也要提的。」十二年過去了,我弟沒有提過一次水。
@阿毛 26歲,獨生子,從小和堂兄、表姐妹一起生活
我是男生,喜歡吃香蕉。去年有一天和表姐妹聊起,才發現她們都不喜歡吃香蕉,奶奶買香蕉只是因為我喜歡吃,這時候會想,家長這樣的做法是否傷害到了表姐妹們。
@小姜 22歲,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
都說老二是在忽視中獨自長大的,所以看《請回答1988》的時候,對德善在家中的地位感同身受,總是不經意間就被忘記。姐姐是長女,自然是被重視的,弟弟的到來也是默然說明了一切。父母總是不斷告訴我,「我們是疼你的,沒有偏心」,可是為什麼姐姐的名字是家裡人翻字典查的,弟弟的名字是廟裡求佛求的,而我的名字只是因為隔壁有個女孩叫這個名兒?
弟弟生病手術,父母跑前忙後到處求人,一家人都陪著輪流照顧,噓寒問暖,而我生病,就一拖再拖,拖到影響正常生活不得不做手術。比起洛洛,我似乎還是幸運的,父母並沒有太逼過我,他們只不過將有限的愛分得不太均勻而已,生活的無奈讓他們沒辦法照顧到我的情緒,他們供我讀書成長,我已經不可以要求太多了。看到德善爸爸在小賣鋪面前給她補生日蛋糕那一幕,是我全劇哭得最慘的一次,因為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好像我從來沒有收到過爸爸的生日蛋糕。
@蟹二酒 28歲,有一個弟弟
我剛出生,父母就已經在「計劃」二胎,而且期待他是個男孩子。彼時父母都在國企工作,為了不被罰款,我從出生起就擁有與這個家族無關的姓與名,沒有戶口,自我有記憶起,身邊所有人都告訴我,你是誰誰誰家的孩子,10歲之前我都沒有叫過爸爸媽媽,從來都是稱這兩個本就是我父母的人為「阿姨」、「姨父」。即使一直與他們生活在一起,我一直都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他們的孩子,我也一直無法確定自己的父母究竟是誰。在幼兒園、小學看到別的小朋友叫爸爸媽媽都羨慕得不行。
小時候,經常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在親戚或者鄰居家的床上,只是模糊地記得他們說「有人來查,所以把你先藏一下」;小時候的家庭相簿裡都是弟弟跟著父母和父母的同事遊山玩水的旅遊照,這些照片裡從來都沒有我的身影;小時候經常做夢自己被藏到一口枯井,或是夢到自己被扔在別人家,這些夢至今——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依然盤桓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我甚至無法分清那些場景究竟是夢境還是事實。而我從沒有和父母確認過這些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已經成為我們之間心照不宣的「秘密」,誰都不要打破這種只屬於秘密的沉默。就像我無數次質問他們,為什麼明明是弟弟晚出生,被藏起來的人是我?
@ emma 有一個弟弟
我家小時候很窮,從小就跟著我媽過,爸爸當兵。後來家庭條件好了,他們想要一個兒子,那時候媽媽也是一個大齡產婦了,我那年9歲,結果因為我媽身體原因加上當年醫療條件差,媽媽和未出生的弟弟都沒活下來。媽媽走後第二年有了後媽,也很快又有了弟弟。
圖源電視劇《都挺好》
重男輕女不止發生在家庭這個小單元裡
「為什麼男同學的父母會教他社交禮儀而我的父母只會教我多給領導擦桌倒水。」
@一言 26歲,獨生女
無論在家如何受寵,作為女性,我天然就受不公正看法的規限。在我外出獨自旅行,又或找工作時,父母總會苦口婆心地說:「你一個女孩子,為什麼要自己去旅遊?不能結婚之後跟丈夫一起去嗎?」「在家鄉工作不好嗎?你只是一個女孩子,在大城市有何自保能力?在大城市沒人跟你結婚!我寧願你在家找4000的工作,也不要去掙大城市的1萬元!」「你是一個女孩子,怎麼可以不收拾家裡!還不會做飯!」父母帶來一生的愛,也帶來一生的桎梏。
@Yuki 45歲,有一個弟弟
高考填志願讓我學財務,但是數學一直不好,最後自己選的法律,家裡認為女性的工作就該穩定實際,支援屢降,所以從大二開始的學費都是打工賺的。畢業的時候遭遇職場性騷擾,回家傾訴被罵了一頓:哪個女的上班不是這樣過來的?想舒服只能嫁富豪當太太。
@餃子 27歲,獨生女
高中,班主任是一個年輕女數學老師,她告訴我們,女生都很勤奮很努力,男生呢不努力都靠著聰明。這句話聽起來就像咒語,我自我暗示成為了一個不聰明的高中女孩,那些例如「女生到了高中就要下滑不如男生」的預言似乎要在我身上得到印證。還好高二分班,文科班的數學老師第一天就讓我解一道題,我用了新的方法,老師第一次誇我「聰明」。就像一句咒語,困在我身上的魔咒解除了。
@陳狗狗 23歲,獨生女
為什麼「女孩子25歲前是黃金年齡,要快點嫁人,不像男孩子可以等到30多歲」,為什麼男同學的父母會教他社交禮儀而我的父母只會教我多給領導擦桌倒水。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不自覺地會模仿粗獷的聲音,走著狂野的步子,不自覺地模仿起周圍男同學的形態。我想我當時潛意識裡是想變成男性的,並且也同樣認可了父輩的觀念:男性=強。
@nfmh 23歲,獨生女
職場上,同一批人裡10個人,有8個女生都是應屆普通二本,也有211大學的,2個男孩子一個往屆三本和一個藝術生二本。在分配工作的時候,一般會把收尾類雜活類安排給女生。跟供應商溝通出方案類的,就會先讓男孩子去。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讓男孩子去,他們擅長這個」。但現實情況是,經常前期亂成一鍋粥了,然後全堆給我們女生後期來補救,但最後表揚的都是男孩子的功勞。最後考核的時候,男孩子連PPT都沒有做完,卻留下了,我們幾個女孩子都被分配到縣裡分部去了。
@童行 36歲,獨生女
工作之後,成為母親,才體會身處一線城市的知識女性依然面臨結構性的男女不公。單位要求「生孩子不可以影響工作」,家庭裡希望媽媽以孩子為先。女性面臨著職場期望與母職期待的選擇壓力,更不用說有片刻時間去做自己了。
圖源《坡道上的家》
傷害與後遺症:抑鬱、討好型人格、時常被喚醒的恐懼
「直到現在全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只要有我表弟或者表哥等同輩的男性在場,我對『吃肉』這件事情都不是那麼放的開。」
@西南 22歲,有弟弟妹妹
因為是家裡最大的那個孩子,所以目睹了在弟弟之前,那些被送走的孩子:一個被送去外婆家,一個被送去菜市場,還有沒來得及看見這個世界的。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為抱著弟弟放在了頂樓圍牆上,被鄰居看到,受到了記事以來最狠的一次毒打,被爸爸拖住腳,拖到了客廳,罰跪,打斷了一根竹子,媽媽抱著弟弟在一旁罵著。帶給我的傷害大概就是,變成了一個不會撒嬌,極度敏感的討好型人格的人。對被送出去的那些妹妹,永遠心懷愧疚。在成長之中,變成了強迫症患者,焦慮患者,抑鬱患者。
@北北 23歲,獨生女
小時候不懂那麼多道理的時候,只是身體上的疼痛。初中之前,只要我做的一點點不順我爸心思,換來的就是打罵。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夏天家裡的涼蓆是那種普通的竹子做的一條一條的,被我下床的時候不小心掰斷了一條,他就拿涼蓆細細的一條竹子抽我腿和手臂,時間太久也記不得那時候他罵了什麼,那個夏天好熱,可我一整個夏天都穿著長袖長褲。
那時候以為他只是脾氣不好並沒有討厭我,直到後一年表哥來我家住了一個月,我爸給了我錢讓我去小賣部幫表哥買東西,我買了一袋零食拎回家,本以為我多多少少可以吃到一點。結果我爸就讓我待在旁邊寫作業,我表哥在旁邊吃零食。才知道我爸不是脾氣不好,他只是不喜歡我。
23歲的我,和他單獨在一起還是會恐懼,不知道說什麼不敢直視他,別人抬一下手我還是下意識的去躲避。
@naomi 25歲,有一個弟弟
高考嚴重失利,從考前預測重本跌到二本。我想復讀,老師同學也以為我會,我爸媽跟我說,家裡沒錢,今年生意虧了很多。二本已經很好了,女孩子嘛。一個暑假的抗爭下來我放棄了。所有人都怪我沒有去復讀。男朋友跟我分手了。三年以後,我弟弟發揮超常,考了個二本。他們強迫我弟弟去復讀,說二本不夠好。家裡拆遷,我媽說,賠的錢都給我弟弟買房子,沒有我的份。說完還是忙著給馬上離家的我裝吃的用的。
看他們辛苦,控制不住想給他們買膏藥補品牛奶。但是永遠無法忘記,學費太貴了,二本不行,家裡拆遷的錢不給你啊。
@凡凡 23歲,獨生女
小時候父親總說如果他有個兒子會多麼多麼優秀,會比我聽話比我懂事之類,甚至父母雙方都揹著彼此私下和我嚴肅地講過對方想要一個兒子。我從小就生活在如果有個弟弟我可能會被拋棄的心理陰影裡,也總被拿來和他們想象中的那個完美無缺的兒子比較,所以一直努力把自己活成男孩子的模樣,覺得這樣他們就會喜歡我一些。
這樣的我很累,小學總被班裡的同學說是男人婆,甚至一起長大的小夥伴也覺得這就是真正的我。事實上,我也想從小就有很多可愛的毛絨玩具,想被別人保護,想毫不彆扭地穿裙子撒嬌,也很渴望被愛和被珍視。現在長大了,雖然的確是沒有弟弟,但是總有種不安全感,也很自卑。其實我打心眼裡羨慕那些漂亮斯文可愛的女孩子們,不用假裝堅強,不用被拿來和一個假想中的人比較。那個不存在的弟弟就像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總是在父母看著我也許是不經意地說出那句「我要是有個兒子他會怎樣怎樣」裡被反覆揭開。
@嘀嘀 25 歲,獨生女
在飯桌上吃飯,外婆會看我夾了多少肉吃,如果吃太多,她就會很不耐煩地說「別吃那麼多,給你哥哥吃一點」,但實際上我哥吃的肉比我們任何人吃得都多,那個時候吃肉是要看我外婆的臉色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我直到現在全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只要有我表弟或者表哥等同輩的男性在場,我對「吃肉」這件事情都不是那麼放的開,這很微妙,不是說我在那種情況下不敢吃肉,而是當要把自己放在「奉獻者」位置上的時候,心裡不是那麼痛快,這給我帶來了一些多餘的情感損耗。
圖源《都挺好》
她成長時真的沒有我這樣的好條件
「當我對父母的重男輕女確定無疑時,我就不再為他們的不公平對待傷心了。」
@婷婷 24歲,有一個弟弟
我不能拿我沒出生之前的事,我不能決定的事,二十出頭年輕的媽媽不能決定的事,沒文化好面子見識淺的奶奶決定的事來困擾自己。
@Nico 27歲,獨生女
奶奶前幾年去世,我有些後悔因為當初重男輕女的原因很少與她接觸,其實姥姥和奶奶小時候家裡都重男輕女,但姥姥很堅韌,十幾歲就一個人從山東來大連,離開了壓抑的原生環境,與海軍姥爺結婚生了四個女兒,艱辛半生後幸福地生活。奶奶或許是有些懦弱,她也一樣堅韌的在原生環境裡以女孩的身份生存結婚生子,我其實不應該苛責她,誰要求人就一定要成長得堅強自我與環境之惡抗爭呢?她後來也很愛我,我為數不多的幾次去看她每次都給我做小時候最愛吃的炸醬麵,會把我的內褲襪子洗好收起來想著我下次去看她。我其實早應該與她和解,她成長時真的沒有我這樣的好條件。現在時常想念她,如果與她好好談談,她那麼善良,或許會向我道歉呢?
@唐小鴨 25歲,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
長大以後,媽媽漸漸覺得對我有虧欠,這幾年有意無意地找機會跟我解釋道歉以前的種種,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不知道怎麼對小孩一碗水端平,問我能不能原諒她。我的性格也是那種別人道歉了就不當一回事的,更何況是我的媽媽。現在我們關係很好啦,還會跟我撒嬌啥的,還會跟姐姐說想我不敢打電話給我長聊怕打擾到我工作(因為總是加班到很晚),也算是圓滿修復了吧,只是偶爾夢到以前的事情還是會哭著醒過來。
@一楠 獨生女
我高中依然長期居於前五,後來成為我們村第一位活的理工科女博士。我離開了家鄉,終於意識到並不是所有地方都像我老家的農村一樣視男孩為命根,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生不出兒子就要擔心在婆家受到欺凌。我大概是不會嫁回家鄉了。我發誓日後絕不因性別對自己的孩子偏心,要是我有一對姐弟,弟弟膽敢毀壞姐姐玩具,我非常支援女兒收拾一頓這熊孩子:)
@何瑩瑩 24歲,有個弟弟
當我對父母的重男輕女確定無疑時,我就不再為他們的不公平對待傷心了。放假在家,我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學習,最後考上大學,離開了家,大學畢業後,工作穩定,經濟獨立,一個人生活著。今年的中秋節,我要早起去培訓,所以打算晚上再給我媽發紅包,結果我媽早上就發信息過來說「鄰居都說讀書沒有用啊,翅膀硬了就不會孝敬父母了」之類,我趕緊轉錢過去,還安慰她說我會孝敬她的。後來我轉眼一想,怎麼會有人說這種話,明明就是她自己的話,說來激我的,怪我過節沒表示。我問她,別人說的這些難聽的話沒和弟弟說吧,她說,「不會和他說,怕他心裡難受。」這頭,時隔快十年,我拿著手機,坐在城市的公交車上,我還是留下了眼淚。我終於明白,一個人愛你,或者不愛你,真的會很分明。
圖源《歡樂頌》
「讓人走出困境的,除了愛,還是愛」
「只要父母和周圍的人不給女孩洗腦和設限,女孩可以走得很遠很遠!」
@su 34歲,在30歲的時候突然多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
因為在重男輕女的環境里長大,我懷孕時無比期待是女兒,想讓同樣重男輕女的公婆失望,並且他們還不敢對我怎麼樣,以此證明給人看,女人不怕這些。
@蟹二酒 28歲,有一個弟弟
在「老大」的枷鎖和弟弟對我的暴力打壓下,我艱難地活到了成年,終於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985、211,終於脫離父母脫離弟弟,去了另一座城市。
18歲來這座城市生活,至今已經10年,這10年裡,我讀大學,勤工儉學、讀研、實習、找工作、戀愛,無數次搬家,無數次熬夜加班,無數次面對困難自己一個人咬牙堅持,如今已經能夠獨立生活得很好,除了偶爾與父母電話,和那個家幾乎已經很少有什麼關聯,與弟弟也幾乎很少聯絡。我也知道未來的幾十年,我依然要努力地獨立生活,我依然要艱難地走下去,但我相信我已經練就了一身無堅不摧的盔甲,再難再遠我都能很好地走下去。
對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出生的女孩子來說,擁有獨立堅強的靈魂真的很重要。雖然原生家庭的傷害和影響很難磨滅,但要堅信,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美麗、善良、努力,即使短暫地不幸,但命運不會辜負任何一個努力生活的人。
@西南 22歲,有弟弟妹妹
我想這個困境是一生的。遠離傷害的具體實踐就是遠離父母、家庭,重建生活,透過讀書、抄書、寫文章、攝影,讓自己愉悅地工作(咖啡館兼職)重建自己的生活。相機和閱讀,是我重建生活和自由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
@yyq 30歲,有一個姐姐
我有一個堅強偉大的媽媽!媽媽出生在農民家庭,家裡有十一個孩子,女孩子是不讓上初中的。她小時候每天要下地幹活,回家就照顧弟弟妹妹。到了晚上想偷偷學習,但是如果被發現偷用燈油就會捱打。來月經買不起衛生紙,砍柴賺的錢要供哥哥上學。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媽媽拼了命走了出來。我從小一直看著只有小學文化的媽媽努力學習、工作的樣子,從來沒覺得自己是女生有什麼不好!我大學學日語,爺爺給我起的名字在日語裡的發音剛好是隻有女生才用的名字。所以,一切都是有出路的!希望所有的女生都能自信地愛自己!
@寶寶 28歲,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
我結婚的時候,男方家給了6.6W彩禮,2.8W的三金,加上我工作存的5萬塊,這些錢湊成了我的嫁妝,在爸媽的觀念裡,那5萬塊就是他們給我添置的嫁妝。他們給弟弟買房買車還房貸還車貸,給弟弟將近30萬的彩禮娶媳婦,給弟弟花大價錢定婚禮酒店。但是在我和我妹妹結婚的時候,讓我們把彩禮帶回小家庭+自己工作賺的錢,他們認為對女兒就仁至義盡了。
結了婚之後,明顯感覺到爸媽把我和妹妹當成外人。寶寶這個叫法,是老公叫我的,是戀愛的時候我讓他叫的,或許這個叫法,只是因為我也像洛洛一樣,只想得到爸媽平等的愛吧。我很喜歡老公叫我寶寶。目前並沒有完全走出困境,但我遇到了一個很愛我的老公,非常治癒我。我們一起上下班,一起研究好吃的,一起出去玩,在我難過的時候,他會陪在我身邊給我力量,愛,讓我治癒吧。
讓人走出困境的,除了愛,就還是愛。
@餃子 27歲,獨生女
這一種被壓抑的經歷我一直以為只有我才有,直到有次作文課上有一位女同學讀自己的作文,講的也是自己被家人重男輕女對待的經歷,我直到這時候才知道原來我之所以不能夠獲得家人的百分百的愛不是因為「我」不夠好,而是因為「女孩」永遠不夠好。而我小時候最愛看的電視劇是《武則天》,最愛讀的書是《綠山牆的安妮》,她們讓我知道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女性的成功都似乎特別的艱難。真正的啟蒙是在學習教育社會學的時候,老師講到了性別角色、性別分工以及兒童繪本里面出現的性別刻板印象,那時候我才終於可以和我壓抑的童年和解。再後來我關注性別平等關注女性主義,它們都幫助我直面過去直面自己。我希望更多女孩能知道這些事,這樣她們或許可以更加愛自己一些,更加自由一些,更加勇敢一些。
@泉生 26歲,獨生女
我沒有被父母重男輕女過,只是在大眾輿論中受到過一些小的刮擦。但是我還是想說,像我這樣的女孩是存在的!以我自己的經驗回過頭來看,所有限制都是人為的新增,只要父母和周圍的人不給女孩洗腦和設限,女孩可以走得很遠很遠!
有幾件小事值得一提。
上學的時候經常有種說法,男生後勁大,所以女生成績就算暫時領先,終究也會被超過,剛上高中的時候,我內心非常恐懼。但我的母親非常務實、非常腳踏實地。她沒有說男生邏輯強那套話,但是也沒有去反駁這類話,只是平靜地詢問我學習難點在哪,哪裡學不會。相比於其他學科,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困難。她的平靜感染了我,我也平靜了下來,仔細去分析學習的困難,然後逐個擊破,知識點分門別類,習題集從易到難,該做練習做練習,該報班報班,該問問題就大膽地問。
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基於性別的壓力不攻自破。我明確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全身心地體驗到,只要找對方法、刻苦努力,就可以學會學懂,這跟是什麼學科、我是女孩或者男孩根本沒關係。
我後來上了國際一流的大學,主修就是數學系,而且以一等榮譽畢業,這讓我堅信邏輯思維理性思維不分男女!
後來我畢業面臨選擇,是繼續學業,還是直接找工作?當時正在讀的碩士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過渡期,還不確定碩士畢業後是否要繼續讀博士。基於多種因素,我抉擇的機率是一半一半,很焦灼地衡量著。有次聚餐談起這件事,一個叔叔一聽就說,肯定是找工作啊,女生怎麼能讀博士呢?然後桌上一片附和之聲,也沒有說什麼具體的理由,但就是七嘴八舌地表示女的讀博肯定不行,是條死路。我當時腦袋嗡一聲,心亂如麻,感到很強力的一股浪潮向我壓倒過來。
並不是他們這麼說我就認同了,我也不覺得他們有道理,但是在彼時彼刻,我非常直觀地感覺到作為女性讀博會面臨的巨大壓力。桌上那麼多長輩理所當然地這麼說,我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是好。
這時候我爸爸開口說,用一種很自然的口氣說,不就是擔心找不到老公嗎?先找個老公不就行了,我姑娘已經談了個男朋友,準備結婚了。此話一出,桌上的人又轟地一聲轉向,表示「哦那就沒關係」「那可以考慮讀博」。
但其實我當時和男友才剛在一起不久,還遠遠談不到結婚,我爸也知道,事後也沒有說我都放話出去了你一定要和這個男朋友結婚。他這麼說純粹是為我解圍,他用那種理所當然的口吻,一下子就把那些反對聲化解掉了,我覺得我心裡的大石頭也化解掉了,頭腦忽然就回復了清醒,內心也平靜了,好多壓力一下子就卸下去,又可以按照我自己的心意去考慮這件事了。
感謝我的爸爸,我一直以為他比較粗糙,但是在關鍵的時刻,他用自己的社會經驗巧妙地保護了我,他沒有去爭論或者發表什麼先進的女權理論,只是順著那些人的思維把他們堵回去,給我留下一個平靜自由的空間去好好選擇。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從社會和一些常見的鄙視女性的輿論中把我保護起來了。
現在我靠自己的能力工作,掙錢,自立,有了自己保護自己的底氣和力量。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而且他們讓我知道,即使不去追尋什麼先鋒的理論,不去採取過分極端的做法,只要真心愛護自己的小孩,完全可以用自然而巧妙的方式把孩子從性別偏見中拯救出來,盡情地自由發展。我希望這樣的父母可以越來越多。
圖源《歡樂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