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最傳統的春節快到了,可能是年齡所致,我的心平靜得像湖面,無波無瀾,不再像小時候那樣搬著手指盼年,我真覺得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越來越沒意思。
儘管現在吃好穿好,但我還是很留戀小時候過年的一些趣事兒。
小時候的年味兒像一杯茶: 濃濃的,讓你陶醉!
我記得:那時候剛剛進臘月,母親就忙裡忙外。
將泡了一個多月的玉米上磨磨碎,再用布口袋控幹,
團成團放在外邊的大缸裡凍上,什麼時候想吃,就拿回來化開,把面子用鐵鍋煮一煮,用鐵片做成一個圓錐體的湯子套,將套套在大母指的虎口上,母親的技術很高超,右手託著麵糰,左手使勁一擠,左一甩,右一甩,根根麵條像長龍在熱鍋上飛舞,一鍋酸湯子就做好了
記得:母親用泡過的玉米磨成面子,將面子調成糊狀,在大鐵鍋裡,一勺子面下去,一出溜兒形成一個上頭圓下頭尖的餅,俗稱“牛舌餅”。
用粘米包上豆餡烙粘餅子,母親是小腳,不辭辛苦地晝夜彎腰在鍋臺上勞作著,一簸箕一簸箕地烙,然後放在外邊的大缸裡凍上,能吃一兩個月。
我記得到了臘月二十三那天,父親把灶臺後牆上貼了一年的灶王爺全家請下來,在灶坑裡點著火,
一邊燒一邊祈禱著:“灶王,灶王你上天,讓我一家保平安”!
殺年豬,掃灰塵,購年貨,洗衣服。
二十五那天我們大人和小孩抱著磨杆磨豆腐,做出來的白白的嫩嫩的,一塊快香噴噴的豆腐,也是一年只能吃上這麼幾天,
小時候的年味兒像一杯咖啡 :
讓人興奮,讓人高興!
更記得:忙著!忙著!
盼著!盼著!
大年三十終於到了!
大門,房門,豬圈,雞,鴨,鵝架都貼上對子。
晚上大人們忙著做年夜飯。
我穿上只有過年時才能穿上的偏襟花上衣,姐姐給我的頭上紮了兩個朝天錐兒,
繫上買來的粉紅色稠布扎的蝴蝶結,我們叫它“頭翎子”,再往臉上擦點粉,撕一塊紅紙用唾沫蘸溼往兩個臉蛋一擦,兩個紅臉蛋就出來,把我美得呦直蹦,高高 興興的去找鄰居家的小
夥伴。
小夥伴能有十多個人,有的手裡拿著一個罐頭瓶子,用一個小棍子拴上繩子,裡邊用土豆或者蘿蔔片,中間挖個坑,放上一隻很小很小的小臘(叫它“磕頭了”)做的燈籠。有的從家裡拿來銅盆子,鐵蓋子,凡事能敲響的東西都拿來,當做樂器
“叮噹的”敲著;
有的腰裡繫上稠帶子,
站成一排,找一個大一點的孩子領頭,或是在院子裡扭秧歌,或是挨家串門唱歌,那個高興勁真的無以言表。
玩著!鬧著!終於等到了外邊“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像炒豆似的在天空作響,我們各自回到家裡,一家人圍坐一起,團團圓圓的,開始吃只有過年或者過節才能吃到的餃子!
“過年了!吃餃子了”!我邊拍手邊喊著。
小時候過年真有意思!
我多想時光不老,留在童年裡!
難忘的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