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的煩惱和痛苦大都來自內在的執念, 執念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慾望,更來自我們對生活的不滿,如果我們想要化解執念,更重要的是透過覺察,覺察就是一種真正的解脫。
覺察執念的背後是什麼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真正影響命運的是我們的潛意識,我們認為是命運。 事實上執念的背後是我們內在的潛意識。
我們需要深入瞭解執念背後的潛意識是什麼,我們才能從執念中解脫出來。所有執念的背後都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投射。
舉個例子,過去的人認為不生孩子就是最大的罪過,如果我們在這個執念中,我們一旦沒有生孩子,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愧疚他人,甚至認為自己有病。
而被這個執念綁架的背後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識所綁架。一旦這個意識深深植入你的腦海,如果沒有生孩子,你會一直認為自己的人生不夠完整。
事實上影響我們人生體驗的是內在的意識,當我們察覺這個意識是如何來的,或許我們就慢慢能夠從他的影像中走出來。
如果我們看到生命的本質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無論是否生孩子,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們準備好了,可以擁有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們沒有準備好,我們並不一定要用孩子來證明自己。
真正的孝順不是愚孝,而是能否過好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最要緊的事情。執念來自我們內在的意識,更來自我們被意識所綁架。
事實上,佛教中講述過一句話, 人生的本質是空無,無論我們經歷什麼,我們最終都要走向空無。
當我們看到自己的意識的時候,看到意識如何塑造自己的時候,我們慢慢就能從執念中解脫出來,轉而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執念是我們內在意識的體現和投射
王陽明曾說過,心外無物。意思是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內心的投射,我們內心的投射越嚴重,我們的執念越深。
如果我們明白了執念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或許你會知道,要想改變執念,最根本的是從內心看到執念的根源是什麼。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認為面子最重要,一旦別人說了一句話,傷害我們的面子,我們就會認為這個人跟我們過不去,甚至我們會從內心憎恨對方。
他罵別人,實際上是自己內心憤怒的體現,我們能看到他內在的憤怒與不安,看到他內在的焦躁,或許我們就開始能夠慢慢原諒對方。
從執念中走出來,往往需要我們明白,我們看到的世界都不是完全真實的,那些你以為的真實很多時候也是頭腦幻想出來的,你以為別人在傷害我們,實際上是我們允許別人傷害自己。
那些傷害我們的人,他們某些程度也是在傷害自己,他們用自己的憤怒與訣別表明自己內在的恐懼和憂傷。
瞭解意識來自內心的投射,能讓我們從那些自以為是的真實中解脫出來,既然他本不存在,自然執念就會被化解。就像杯弓蛇影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曾經看到杯子裡有一條蛇,因為是朋友宴請的,他總以為自己喝酒把那條小蛇給吞下去了。
自從吞下那條蛇後,他就開始臥床不起,他認為自己肚子裡面有一條蛇,這條蛇成為他一直的心病。後來那個主人告訴他,那並不是蛇,而是彎弓的影子,主人帶客人在家裡演繹一回,自此那人才完全恢復。
傷害我們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傷害我們的往往是內在的執念。我們能夠懂得執念是內心的投射,改變內心的投射,我們就能從執念中走出來。
執念來自於我們單一,升級自己的系統認知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執念,你或許需要明白, 執念往往來自我們的單一視角,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學會升級自己的系統認知。每個人都需要明白,執念往往來自偏見,我們可以透過多方位,多角度來看到一個客觀真實的世界。
執念往往來自我們的單線思維,事實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多個角度的。如果我們懂得事情是立體的,你往往就能從執念中消除出來。
舉個例子,很多人成年後,慢慢和自己的父母疏遠起來,因為看不慣一些老人的行為,接受不了他們的嘮嘮叨叨。
但是如果你知道這只是他們單一的視角而已,我們要學會理解別人的視角,就是不斷向下相容的過程,你的心智越高階,自然你就不會被執念所傷害。
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是選擇好自己的角度。比如同樣的世界,攝影家之所以能發現如此美麗的世界,你會發現,攝影家是用發現與創造的視角去對待世界。
如果我們懂得世界來自我們內在的剪裁,化解執念來自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一知半解的,並不是完全真實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活在自我的頭像與自我的恐懼中,我們越能瞭解這個,我們就越能從這些執念中走出來。
心理學上有一個境隨心轉,也是告訴強調意識對我們的影響。或許你需要明白,我們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場終極的體驗,如果你想收穫幸福,我們就要播種幸福的意識,自然你也會收穫幸福。
化解執念的關鍵,來自我們內在的一種意識,我們最重要是學會反觀自我,看到自我意識的來源,然後學會用多元的視角重新去理解與發現世界,往往我們就能擁抱一個全新通靈的自我。#添翼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