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今天的文章來自日常工作的思考,聊聊做事情的技巧。

大家工作的時候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

為什麼我在這件事上花了這麼長時間,卻還是沒有成果?

為什麼我老在一個地方兜圈子,專案沒有任何進展?

為什麼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毫無價值?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困惑,說明你做的事情,很可能是無意義的。

而無意義的事情,全都是不確定的事情。不確定目標,不確定條件,不確定邊界,不確定標準。

為了清楚說明這個問題,下面我舉個例子。

做新媒體做廣告做營銷的同學,一定聽到過你的老闆或者客戶說過這樣一句話:

“給我做個爆款出來。”

並且通常這話緊接著還會有一句:

“花錢越少越好。”

我知道很多人已經開始跳腳了,但我們把這個事情簡單捋一遍就會明白,這其實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

首先,爆款這個東西屬於買彩票撞大運。

根據我過去採訪的經驗和身邊朋友的案例,99%做出爆款的團隊,他們在事先根本沒想到這東西會成為一個爆款。

即使你讓他總結方法論,總結成功心得,這也是事後諸葛亮。你讓他再按原來的經驗操作一次,十有八九會失敗。

為什麼?

很簡單。爆款這個東西,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當你不能完全掌控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所以如果你還在要求你的下屬琢磨研究怎麼造爆款,還在想著怎麼用少預算花出大價錢的效果,我勸你趁早放棄。

因為,這都是無意義的事情。

與其把時間精力花在這上面,不如去找那些確定的,你可以掌控的,有多次被事實驗證可以成功的東西。

學商科的朋友一定知道“波特五力模型”。大家別覺得這個東西老土,在我看來,這個上世紀80年代的經典模型放到現在來用一點也不過時。

當我們分析一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時,有5個維度幫助我們思考,這就是波特5力(如下圖):

來看看這裡面都有啥:

1. 購買者討價還價的能力;

2. 供應商討價還價的能力;

3. 行業競爭者的競爭能力;

4. 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

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今天不細講這個模型,我想說的是另外一點:

為什麼是這5個“力”?為什麼不是6個“力”?能不能換掉其中一個“力”?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繼續思考,如果現在你是一個企業家,你想要在市場上好好存活下去,會遇到哪些問題:

首先,你總要有個產品去賣給客戶吧,不管這個產品是啥,你肯定要賣個什麼東西才能帶來收入。

所以客戶買不買單你生產出來的產品,願意花多少錢買你的產品,就決定了你能不能賺錢,能賺多少錢(購買者討價還價的能力)。

然後,你生產產品總歸需要生產資料吧,不可能憑空造一個東西出來。既然需要生產資料,那勢必就有人要給你提供這些東西,所以供應商的角色就出來了。

供應商能給你提供什麼質量的生產資料,你要花多少成本購買到這些合格的生產資料,就決定了你的產品最終售價會是多少,你的盈利水平最終如何(供應商討價還價的能力)。

接著,這個市場上不光你一家在做這個產品吧。

同樣的東西,你的同行做出來質量比你好,價格比你低,你的銷量就會受影響,你的收入就會下降(行業競爭者的競爭能力)。

而且不止是同行,其他行業的公司保不齊哪天看到你這個賽道有機會,也來橫插一腳,帶著大資本大資源進入,到時候也是個不小的威脅。

你看現在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對傳統汽車廠商的打擊就知道了(潛在競爭者的競爭能力)。

再狠一點的,壓根不跟你在一個水平線上玩兒。人家用降維打擊的思路直接生產你的替代品,讓你沒有生意可做。

比如線上電商對線下實體店的衝擊,就是一種替代思維。阿里京東不是做一個更好的沃爾瑪或家樂福出來,而是把商品全部搬到電腦上手機裡,讓消費者隨時隨地都能購物(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所以你看,這5個力基本上把一家企業要在市場上立足會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想到了。多一個重複,少一個不夠,完美符合邏輯上的MECE(完全窮盡,互不干擾)原則。

這就是確定性。

波特5力模型的本質,就是把企業面臨市場競爭時遭遇的所有“不確定”性,儘可能想辦法讓它變得“確定”。

重點是這6個字,儘可能想辦法。

換句話說,它把“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盡力去變得人為可控。大家做事情不要盲眼抓瞎,不要完全聽天命,而是我們有跡可循,我們有方法有手段可以來分析。

回到前面講到的爆款問題。

怎麼造爆款也許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論,但是,做爆款怎麼失敗的卻有大把鮮活的例子給你去總結經驗和共性。

把這些東西拎出來,然後想辦法避免前人踩過的坑,這才是確定性。

或許你不能做一鳴驚人的爆款出來,但這樣一點點小步積累到最後就會發現,比起每一次賭博撞大運來說,這種辦法更加穩妥踏實,聚沙成塔。

而這,才是有意義的事情。

推演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裡,大家可以分析一下自己遇到的無意義的事情,那些浪費時間浪費生命的事情,究竟是因為什麼?

比如,在不知道客戶要什麼的情況下,就盲目開始寫方案。提了一輪又一輪,頭髮掉了一堆又一堆,專案進度卻壓根沒動;

比如,在核心問題沒搞明白的前提下,就召集各部門同事一起開大會,大家奔著解決問題的目的而來,卻漸漸發現問題本身是什麼都沒想清楚;

再比如,在現有資源條件下根本不可能達成的目標,卻異想天開畫各種大餅,最後執行起來才發現一地雞毛;

一開始種在土壤裡的種子就錯了,後面再怎麼施肥澆水也長不出好果子來。這樣的做事方法,無異於盲人摸象,亂槍打鳥。

如果此時此刻你看到這裡,我強烈建議你暫停手中的工作,反思一下今天到現在你做過的所有事情,有哪些是這種無意義的浪費生命,把它們一個個寫下來。

結果說不定會讓你嚇一大跳,原來自己一天居然做了這麼多無意義的工作。

那麼我們該怎麼避免,或者說,怎麼把無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義,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呢?

最後提供一個建議,也是我一直在實踐的,親測有效才推薦給大家的方法。很簡單四個字:

確定起點。

做事的起點很重要。一旦起點定的不對,非常影響後面的工作效率。下面3個定起點的思路,你可以馬上用起來:

第一,知道的事情,不要再說。

比如開會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的專案背景,就不必反覆說。著重去講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講你的獨特發現,講你新的思考,講昨天開會時沒有提到的重點。

努力推動大家向前思考,不要卡在一個地方兜圈子。保證自己和所有人在一個資訊理解的水平面上,再開始行動,這才是正確的起點。

第二,目標不明確的事情,不要去做。

好的目標,一定是所有人都能有感知的,可以預見的,並且能立刻從上到下列出行動計劃的。

努力成為行業第一,這個不是目標,而是願景,是浮在上層很虛無縹緲的東西。

銷售業績同比增長30%,這個是目標,是可以把30%往下拆解到不同職能部門的KPI任務。

比如負責渠道的部門,可以在哪些地方提升消費者觸達效率;負責產品設計的部門,可以用什麼方法吸引更多人關注你的產品;負責市場營銷的部門,可以在全年哪些重要節點佈局營銷活動。

你的目標如果能讓人看到以後腦子裡大概知道可以怎麼做,就是一個成功的目標設定。反之,如果你定的目標充滿了空話套話,就是無意義的目標。

一旦有了明確的目標,就可以根據目標來反推每個人的具體行動,層層分解到不同責任方身上,成為可感知的計劃。

目標既可以是終點,也可以是起點。

第三,從當下你能解決的問題開始。

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不要忽略時間的力量。

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一個月減肥10斤,那麼第一天就不要奢望能減掉5斤。當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就不要過多去思考,反而給自己徒增壓力影響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做無意義的事,完全是因為情緒導致的。比如一上午收到4個專案需求,任誰腦袋都要炸掉。

但你如果仔細傾聽需求,拆解細節,也許就發現這4個專案並不是要你今天立刻就做好,也並不是讓你全部搞定,而只是讓你幫忙其中一部分,又或者只是讓你提供一些意見,並不需要你動手做什麼。

假如你是一個擅長做計劃的人,很快就能把這4個專案按照重要緊急的優先順序進行排序,然後分門別類來規劃自己的時間:

什麼是你能做的?什麼是需要別人幫忙的?什麼是現在做不了的?什麼是需要等別人給到資訊後你才能開始動手的?

打個比方,這就是把揉成一團的亂麻鋪開拉長,一根根一條條都理順。這才是做事情的正確思路。而不是一看到亂麻就感到頭大,情緒上來了現在手上做的事也做不好了。

記住,從你能解決的問題開始做起,這才是有意義的。那些你不能解決的,學會交給別人,交給時間。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感謝你能看到這裡。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已婚女自述:這一天凌晨,我才發現老公不碰我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