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的狀態,一定是你最美妙的狀態,最有魅力的狀態
Photo by Roman Kraft on Unsplash
1 你們真的“在”一起嗎?
你和你的伴侶在一起的時候,通常是什麼樣的狀態?有沒有試過,你們在一起,但不說話,兩個人都處於全神貫注的靜心之中。
如果你們有一些這樣的時刻,我相信這些時刻正是你們關係中最閃光的時刻。你們不僅是在一起,而是“在”一起。
我們自己都很少能夠全神貫注投入到當下這一刻,我們的伴侶也同樣,更不用說,兩個人一起都在全神貫注的投入到這一刻。
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2 我們在同一個覺知之中而一個人在處於當下的狀態時,往往是最吸引人的。
有一個有意思的例子。幾年前,我應邀參加一個工作坊,其中有一個環節,是把工作坊裡所有參加的男生都請上臺去——當然男生通常不多,那一次還算不少,算上我大概有十一二個的樣子。
然後老師又請了一位女生上臺,讓這位女生在每個男生面前停留,而男生則需要和女生一對一說一些話。一個個全部結束後,看看這個女生在這個過程裡會有怎樣的感受和印象。
對於男生們,這是展現能力的時候。所以男生們或用自己的經歷,或用對女生的讚美,希望獲得女生的注意。
所有人都講完之後,工作坊的老師就問這個女生,這些男生裡你對誰的感受最為深刻?這個女生提到了我。老師問為什麼,女生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只是感覺他關注到了我的心。
我想那一刻,我並沒有刻意關注到她的心,我的關注是在這個當下,在這個當下的覺知中,而如果她也在感受當下,那麼我們的心都處於同一個覺知之中。
在這一刻,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不在別處,只有此刻。
想一想,在你和另一個人之間的連線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讓你感受到最大的喜悅的時刻,是什麼時刻?是某一次冒險的旅行,是某個一起面對突發事件的瞬間,是某一次兩個人都同時處在深深的靜心之中?或是有其他什麼美妙如火花般閃亮的瞬間?
Photo by 烏實
3 “在”是引力在關係中,我們大多時候是心不在焉的。我們並沒有在當下。你是否“在”,你的愛人是可以感受到的,TA可以體會到你“在”還是“不在”。而如果你真正全心全意在此刻,你也能感受到他是否“在”。
如果你有孩子的話,可以觀察一下他們。每個小孩子都希望父母關注自己,有時候你雖然在他身邊,但你在忙一些別的事情,比如你在看手機回覆資訊什麼的,那麼他會清楚你並沒有真“在”他身邊。
對孩子來說,你變得很遙遠,甚至比沒在場還遙遠。這是因為孩子對你的“在”有所期待,而你卻並未真正“在”,於是他就增加了期待落空的感受。
所謂陪伴是否高效、是否有品質,關鍵就在你的注意力有多大比例在這裡。
當你的注意力回到這裡,回到此刻,你會發現孩子也會處於安定、安寧的狀態,孩子一直“在”。
你和你的伴侶相互之間也是如此。
你“在”的狀態,一定是你最美妙的狀態,最有魅力的狀態,也是你內在安定與安寧的狀態。
Photo by Jared Rice on Unsplash
4 你與此刻的戀愛那麼,如果一個人“在”,另一個人好像不在當下,怎麼辦呢?
一個人無法直接改變另一個人,期待另一個人改變等於自掘深淵。你可以做的是對發生的事說“是”,你可以改變的是你自己。
如果你在當下而你的伴侶不在的話,那你需要做的是接納他的不在。如果你沒有接納他的“不在”,你就離開了自己的“在”,如果你期待他在當下,那麼你也離開了這個當下。
你是否在當下是你的事情,與其他人無關,你只在你自己的每一刻。如果你“在”,你就沒有索取他人注意力的需求。
當你在這一刻,你會感受到屬於你自己的寧靜,自然而然地,你趨向於較高的頻率。同時你也具備了強大的引力,這個吸引力會讓他被你吸引,但前提是你先回歸自己的中心。
讓我們再用孩子來舉例。比如你在打電話,如果孩子在哭鬧地試圖吸引你的注意力,你和他之間就會形成一種張力和對抗。如果他只是專注地玩他的玩具,畫他的畫,那麼當你放下電話,也很容易被孩子所吸引。
你的吸引力在於你“在”。
而別人的臨在狀態雖然可以感染我們,但是我們不能期待別人把我們帶到臨在狀態,而是我們自己引領自己回到這個當下。
這時,就像你和你自己談一場戀愛,你和此刻的時光談一場戀愛。
願你擁有越來越多這樣“在”一起的時刻。
Photo by Jude Beck on Unsplash
5 今日練習找一個機會,你和伴侶兩個人做一件彼此都可以全程關注當下,全程用心感受的事,並完全投入到當下的感受之中。
感受你們真正同在於一刻。
感受僅僅因為對方“在”而被你接納,感受僅僅因為你“在”而被對方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