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田裡幹活,父親經常問我:累不累?我說累。他說“累就好好讀書,爭取以後坐辦公室,不要像我這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幹活”。我似懂非懂。
也有很多時候他會帶我去縣城,那時他在村裡開了個小賣部,需要去縣城進貨,有時候就會帶我去。當我們坐在車上,臨近縣城的時候,我會被窗外那些看上去挺漂亮的住宅吸引。這時父親就會問我:喜不喜歡?我說喜歡。父親就會說:喜歡就好好讀書,長大了才能住那樣的房子。我點了點頭。但說實話,其實我只是覺得那些房子漂亮而已,並沒有對擁有它們產生興趣。在我幼小的心靈裡面,尚且還不能理解快樂和富裕或者幸福的關係,並不十分覺得有錢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原因就是我還沒有自己去掙過錢,一切所需皆由父母提供,並不能理解成人為生活打拼的壓力。因此,在成人眼中的讀書變得幸福的觀念,對我來說體會不大,我不可能將之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其實在很多貧窮的家庭,只要還沒到吃不飽飯的地步,小孩依舊能從生活中找到很多樂趣。童年時代的快樂與物質多寡沒有太多的關係,甚至完全沒有關係。小孩還沒有自己去掙過錢,還沒有獨立生活,他是不可能理解生活有多難的。
按理說農村出身的少年應該個個都努力學習,擺脫貧窮,但農村小孩成才的機率反而低。在我看來,最主要是小孩始終把學習當成了一種任務對待,迫於父母的壓力,他不得不努力學習,但並沒有真正理解學習的意義,事實上任何人小時候都很難理解。與其拿生活艱難去鼓勵小孩學習,不如問問他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告訴他成為那樣的人需要有很多知識,而你現在只有努力學習了將來才能成為那樣的人。
可惜我們的農村父母不理解。他老是希望小孩能理解他為生活操勞的難處,常拿“不容易”去教育他。小孩真的能理解生活的不容易嗎?很難理解。有的父母對小孩的學習管得比較嚴,如果看到哪一次小孩只得了五六十分,很可能會投以白眼或責罵小孩。這不但容易使小孩內心受傷,還會把學習當成了一種任務和負擔,有朝一日會走向厭學的地步。現實中不乏很多小學成績好的人上了初中就不行,原因就是他們是在父母或老師的壓力下進行學習,等他們稍微長大一點,有了在父母面前叫板的資本,他們將不再聽父母的話。叛逆的形成多與小時候受父母管教嚴格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