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找一本實用具體的教人說話的書籍,劉墉的這本《把話說到心窩裡》便是這樣的一本書。剛讀的時候,如獲至寶,只恨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接觸到這本書,否則也不會走那麼多冤枉路,吃那麼多情商低的暗虧。可人生有得也有失,正是經歷了那些事情,才讓我有機會反思,也更深刻的理解書中的內容。
可能,人總是要經過時間的淬鍊才能成長。正如現在的我,從學校出來,然後畢業工作,一路走來,昏昏然已然30年矣,但為人處世的能力卻沒有一點增長,時常莫名其妙的得罪人而不自知,時常猜不透別人話語背後的意思,時常被人告狀而委屈難過,總覺得被人誤解卻無力辯解。最近閒了下來,有時間想想以前的事,加之看了一些書,心靈像突然開竅般懂了很多道理,說話的能力也提升了很多,人際關係也更和諧了。我想,如何說話辦事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技能,只是這麼多年的學校教育,讓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在具體學科的學習上,對社會,對說話、對做人沒有多少了解,也沒有專門的學科去教授這些,導致一些年輕人進入社會後,難以適應,四處碰壁。劉墉的這本書《把話說到心窩裡》就非常實用,書中用日常生活的一個個例子來說明說話的道理和原則。無論是對於青少年、大學生還是社會工作者,你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說話的技巧和知識。
1.話人人會說,只是不見得人人會說話。有話好說,只是不見得人人說好話。不說好話的道理很簡單——因為他沒有多想一想。確實如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果你在每次說話前,都能稍稍停頓一兩秒,思考一下,就不會說出一些讓別人聽了不舒服或者自己後悔的話。
2.雄辯是銀,沉默是金。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老王去看房,全程沒有說話,只是點頭或搖頭,結果最後反而拿到比妻子托熟人拿到的還要低的價格。究其原因是因為,沉默不代表沒有聲音,而是顯示了他的“深藏不漏”。偏偏在那深藏不露中,他又透漏出一些令對方困惑的資訊,讓對方知道他清楚行情。而銷售公司對他卻一無所知。
3.聲東常為擊西。當一個人正鼓其如簧之舌說“東”的時候,你最好別吭氣,先靜靜地往“西”瞧。當別人叫你看屋頂的時候,你最好多注意一下地面。這時候你愈少說話愈好,因為你愈不搭他的腔,他愈會心虛;他愈會心虛,你愈可能見到真相。
4.說大人,則藐之。這句話出自《孟子》,全句是“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意思是向位高顯貴的人說話,要藐視他,不要把他顯赫的地位和權勢放在眼裡。比如你要去見“大人”時,如果握手時已讓他感覺冰涼,不就在氣勢上先輸三分嗎?比如你焦急等待某人的電話,甚至焦躁地在電話前面走來走去,電話真響起來,你也最好別立刻接。你要等,等響兩聲,再從從容容地接起來。否則,他八成會想:“看!他急著等我的訊息。”他甚至可能問 你,“你是不是在等誰電話啊?” 請問, 你是不是也先在氣勢上輸了?
5.先說結果,後道原委。這點尤其適合向上級回報工作時使用。比如你是秘書,領導交代你他很忙,有電話,都說他不在。你在接到找領導的電話時是說“您是哪位?對不起,老闆不在”還是“對不起,老闆不在,您是哪位?”當然是後者,
6.說話要乾脆。比如你問他吃飯了沒有,他明明可以直接說沒吃,卻繞個圈子說:“我今天早上起晚了,到中午,原來想吃,又覺得不餓,一忙,發現遲了,匆匆忙忙趕 過來,所以沒吃。
7.壞話要緩說。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壞話往往涉及敏感的結果,會給人衝擊。這時,你最好不要單刀直入,你可以先“設定 底線”,使對方知道糟也糟不到哪裡去,或者經過“對比”,使那原本聽 起來很突兀的結果,顯得不那麼刺耳。比如,你把爸爸珍視的茶壺打破了,你可以說“爸爸,我給您泡茶,泡了這麼多年,都很小心,可是今天不曉得怎麼搞的,把茶壺打破了”,而不是直接說“爸爸,我把你的茶壺打破了”。又或者,你經常遲到,這次約會,又要遲到。你可以打電話給對方說“老張啊!我準三點一刻到,堵車,稍遲十五分鐘”,而不是直接說 “對不起,我今天要遲一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