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的人,大都性格外向,積極向上,凡事都往好的地方想,對未來發生的事有著超乎尋常的美好想象。
最近讀了幾本行動心理學方面的書,包括愛德華·伯克利和梅麗莎·伯克利的經典教材《動機心理學》、加布裡埃爾·厄廷根的前沿專著《反惰性》、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的流行讀物《如何達成目標》,裡面都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悲觀情緒也能釋放正能量。
樂觀主義是一把雙刃劍
樂觀的人大都積極向上。通常我們都認為,樂觀主義有益無害。
幾乎在每一本勵志書中都充斥著“積極思維”這樣的心靈雞湯:只要保持樂觀心態,好事就會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們總會一遍遍聽到這樣的話:“保持積極”“相信自己”“心想事成”......
每年我們在制訂願望清單時,都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在新的一年裡可以“改頭換面”“重新做人”,不論是打算減肥、謀求升職,還是準備去跑馬拉松,彷彿只要保持積極的思維方式,眨眼之間,我們的願望和夢想就都實現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稍不留神,我們立的 flag 就會被各種誘惑擊倒。據調查,大概只有8%的人能完成自己的新年計劃。
如同下面這張圖:我有一個小目標,每年都會重新立一遍,但從來也沒有完成過。
圖片
“想”並不意味著“做”。
很多人空有夢想,卻不去行動。《反惰性:如何成為具有超強行動力的人》是一本關於實現願望的書,可以幫助我們讓夢想照進現實,很適合年初這個時間點來讀。
圖片
作者加布裡埃爾·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用了20多年時間研究內心的動力,證明了“積極樂觀”這一傳統思維方式有時不僅無益於人們實現願望,反而會強化人們的惰性,削弱人們的行動力。
厄廷根是美國紐約大學及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她曾就樂觀的幻想對人的觀念、情緒和行為的影響發表過一百多篇論文和文章。
她在書裡寫道:幻想能夠幫助人們追逐願望。然而,過分沉溺於樂觀幻想,人們會想象美夢成真後的感覺,形成自我催眠的效果,自以為願望已經達成,於是徹底鬆懈下來,削弱了將願望付諸行動的能力。
比如,購買了折扣券之後,就沉湎在以低廉價格獲取產品或服務的美夢中了。但事實上,大多數人並未使用這些折扣券。這是因為,在幻想的消耗下,面對不斷臨近的截止日期,人們已經沒有太大動力去購買現實的產品和服務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買了很多書,卻不好好讀;買了健身卡,卻不好好練;買了很多課,差不多都捐了學費。
悲觀主義並非一無是處
當“樂觀”成為一種政治正確,被描繪成每個人的必備品質時,“悲觀”就成了不入流的東西了。
我們受到的教育是:
其實,悲觀是被黑化了。有時候適當的悲觀恰恰能讓我們做好充足的準備,應對可以預見的困境,幫助我們達成願望。這種未雨綢繆的心態叫做“防禦性悲觀”。
很多成功人士都是防禦性悲觀主義者,即使他們過去一直很成功,但每當有什麼重要事情,他們會選擇策略性焦慮,習慣“凡事先往壞處想”,提前做失敗的心理建設。
他們把悲觀當成一種管理焦慮的策略,透過“降低預期”“防災演練”,把各種最糟糕的可能都在腦海裡過一遍,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將這股焦慮帶來的衝勁轉化為更強的行動力,就像風箏遇到了強風飛得更高一樣。
比如,他們演講前會想,上臺時跌倒怎麼辦?突然忘詞該怎麼辦?觀眾反應不熱烈怎麼辦?
於是他們上臺時會小心看路防止跌倒,在 PPT 備註欄裡輸入提示以防忘詞,多準備幾個例項以吸引觀眾......
再比如,讀書時,你們班級肯定有這樣的學霸:完了,功課來不及複習了,這次肯定考不好了。
除了個別“凡爾賽”,他們大多數是真的這麼想。遇到考試,總擔心自己發揮不好,於是把期望值放到了最低。但他們絕不會“坐以待斃”,而是把這種焦慮轉化為積極的備考行動。
成績揭曉,他們依然那麼優秀。
由於提前做好了最壞的心理準備,假如真的“考砸了”,也能夠坦然面對和接受。如果結果比預想的好,就會讓他們產生“小確幸”的滿足感。
這時,有同學說了,我也悲觀啊,每到考試如大難臨頭,焦灼不安,覺得肯定要掛科了。但為什麼每次的擔心都會變成血淋淋的現實呢?
你還真跟學霸比啊,學霸說沒複習,那是防禦性悲觀。而你的悲觀是一種盲目的悲觀、一種消極的悲觀,除了自怨自艾,畏難逃避,卻沒有任何行動,結果當然“如你所願”了。
有一句話精闢地道出了防禦性悲觀主義者的特點:航海遇到風浪時,悲觀主義者抱怨風大,樂觀主義者期待風停,而防禦性悲觀主義者則調整風帆。
用 woop 開啟超強行動力
儘管我們習慣把樂觀和悲觀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但英國編劇 G.B. 斯特恩說過:“樂觀的人發明飛機探索天空,悲觀的人發明降落傘防止墜落”,每種情緒都有力量。
畢竟,絕對的樂觀者和絕對的悲觀者都是極少數,心理學家朱莉·諾倫將這兩種情緒結合起來:“樂觀地”心懷夢想,保留目標帶來的張力,喚起行動的慾望;“悲觀地”思考障礙,把幻想拉進現實,提前做好準備。
“樂觀幻想”和“事實障礙”由此被牢牢繫結,使人更有動力實現願望或更有智慧追逐夢想。如果這個時候如果再輔之以明確的行動計劃,那麼人們的行動力就會大大提升。
厄廷根教授據此總結出了一套具體的操作方法——WOOP思維,即Wish(願望)、Outcome(結果)、Obstacle(障礙)、Plan(計劃)。
第一步:Wish,明確願望。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有很多目標,選最重要的。
第二步:Outcome,想象結果。實現這個目標後,可以得到的最佳結果是什麼?儘可能用樂觀幻想描繪出願望實現後的場景。
第三步:Obstacle,思考障礙。你會遇到哪些障礙?列個清單,用悲觀理念找出最主要的障礙。
第四步:Plan,制訂計劃。你如何克服障礙?用“如果(障礙X)出現了,那麼我就採取(行動Y)”的句式。
簡而言之,就是用WOOP幫你找到更具有實現可能的願望,把願望和可能遇到的障礙聯絡在一起,制定效率更高的行動計劃。
好了,舉個栗子:
W(願望):春天快到了,想瘦身 5 公斤。
O(障礙):人懶,嘴饞。
P(計劃):1. 每天跑 5 公里。如果下雨,就拿出番茄鍾,擰一個 15 分鐘,在家裡做 15 分鐘波比跳。2. 少吃碳水類零食。如果饞了,就用酸奶、水果代替。
大道至簡,就是這麼簡單。
寫在最後
“長期以來,人們在‘必須表現得樂觀’這一點上,承受的壓力太大了,這是比悲觀更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事。”,心理學家 Julie Norem 說。
厄廷根教授透過大量的實驗,發現了樂觀幻想的副作用,即拖了行動的後腿,妨礙了目標的達成。從企業失敗到美國經濟危機,代價慘痛。
倒有一種叫做防禦性悲觀的情緒由於提前想到所有負面結果,並做了相應對策,更容易達成目標。
厄廷根教授將上述兩種情緒“樂觀幻想”和“事實障礙”結合起來,創造性地發明了一個woop工具 。
現在,要不要從你心心念唸的願望開始,上手來 WOOP一下?
凡是先往壞處想。
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用超強的行動力,去開啟新一年的美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