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今天的文章是我週末在社群裡做分享的文字稿,主題是:溝通背後的潛臺詞。

我們都說溝通的本質是資訊的交換。

事實上,這個資訊包含兩個層面:

一個層面是表面的內容層面

另外一個是我們不太能直觀感受到—— 關係層面。

01

內容層面 vs 關係層面

比如我們見面的時候會常說,你今天吃飯了嗎?

在內容層面,它很簡單很直白,我們就在問你到底吃飯了沒有;而在關係層面呢,我們表達的是我對你很友好,我在向你傳達一種友好的關係。

再舉個例子,你跟物件兩個人冷戰了,冷戰得有兩三天了,然後今天吃晚飯的時候呢,物件過來說:要不要吃飯?

在內容層面是在聊吃飯的事兒,那在關係層面,是在傳達這麼一種資訊:咱倆要不和好吧?

如果這個時候你回答說“我不吃”。那在關係層面,我表達的意思就是,我還生著氣呢,我還沒打算原諒你呢。

還有大家經常會覺得搞金融,搞政府關係的人,他們說話不靠譜。

比如現在我前面有個蘋果,路人甲說它是一個紅蘋果,我領導說它是一個青蘋果,這個時候蘋果到底是紅的還是青的重要嗎?重要的是我站在誰的邊兒

在親密關係中,這種站邊的現象也很常見。

比如我跟某個人起了衝突,這個時候我物件出來了,跟我說:“毛兔你這話說得不對,這話沒道理啊,不是這樣子的。”

這個時候我就生氣了,可能我也承認我在內容上說錯了,但我氣的是我男朋友沒有在這個時候跟我站在統一戰線。

親密關係中的溝通呢,跟職場上的溝通還有些不一樣。

我們工作關係是遵循的一個權力規則,我的領導就是比我更上級,他更有話語權。

那咱們在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是非常講究平等的,講究權力的相互流動。

很多時候兩個伴侶起衝突都是因為話語在關係層面破壞了這種平等性。

比如今天晚上,我本來想給男朋友做飯,給他準備一個驚喜,那這個時候男朋友恰好回來,他跟我說,“毛兔今天晚飯去給我做了”。

這個時候我本來是想做飯的,但我聽到這句話,我就不想做了,原因在於什麼呢?

因為在關係層面,我的男朋友對我下了一個命令的指令,如果我去答應做飯,就相當於我在臣服於他。

所以說,並不是在內容層面上我不想去做飯,而是在關係層面,我不想臣服於他。

如果單身的朋友無法理解這個場景,其實有點像我在坐公交車,然後來了個老人,我本來想讓座,這時老人跟我說,“你把位置給我讓一讓”。

這時我就想,憑什麼?你誰啊?我憑什麼要讓給你啊?對不對?這是一樣的道理。

同樣呢,我們在關係中也儘量要減少“說服”“說教”這類話術,原因也是一樣的。因為它在關係層面是不平等的。

它暗示著我是比你高的,你是比我低的,你得聽我的。即使你們在內容上面達成了一致,但這樣的方式也會引發衝突,引起牴觸。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希望對方做某件事情,我們放低姿態,把決定的權利歸還給對方,對方反而會更容易答應。

因為這個時候他只需要考慮內容層面的東西,他不需要去想我是不是應該反抗這種權力關係,從而拒絕你的要求。

02

親密關係溝通的核心資訊:依戀

關係的溝通是無處不在的,而親密關係的溝通,又有它的特別之處。親密關係的核心是依戀。

如果我們接收到的這些關於關係的資訊是肯定的,那我們就會很安心,會很心平氣和地說話;如果接收到的這些資訊是否定的,那我們就很憤怒很失落很憂傷,就很容易跟對方爆發爭吵。

就比如我跟我物件抱怨說:我太累了,我不想工作了。我男朋友跟我說,那我養你啊。

這句話在內容層面大家都知道,兩個人可能就是開玩笑的,我也沒想真的辭職,我也沒想真的指望我物件來養我。

但這句話讓我聽了特別開心,是因為這句話背後讓我聽到的是男朋友跟我說他能夠包容我,能夠接納我,他也很重視我,我聽到這個資訊之後我就會很安心。

有時候兩個人吵架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比如說老公出去應酬,或者老公一天到晚出去打羽毛球這些事兒,或者他不看書上不上進這些事兒。

你們吵得不可開交,這個時候你可以停下來。

其實有的時候你說一句:“我是很愛你的,我是很重視你很關心你的”,也許這個爭吵就不會發生了。

其實關於親密關係溝通的主要內容,我上面都講得差不多了。

03

衝突背後的真相

無非就是A表達了一個自己的觀點或者想法,但B表示不同意。這樣的衝突,其實在網上特別常見。

衝突到最後,大家都會說,我就這麼認為的,言論自由,你憑什麼不讓我說。

對方就會說,你要言論自由,那我也有言論自由,我就是覺得你這個觀點不對。

這樣吵下去,這個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其實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產生衝突背後的機制是怎麼樣的,再來看看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如何預防這樣的衝突,或者說對我們的親密關係有什麼借鑑意義。

我們在網上或者類似場合發生衝突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是因為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任何事情都是有N多個版本的。

首先,我們每個人產生的觀點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認知上面的,包括他對這件事情的理解,包括他過去的經歷是怎麼樣的,包括他說這句話時的目的和動機,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但是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會覺得自己的言論是有背後原因,是合理的,是符合邏輯的。

同時,我們面對外界的質疑的時候,我們潛意識就會覺得,他的想法跟我的不一樣,他是在胡說八道,或者說是在挑釁。

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意識不到,每個人心目中都有每個人的版本存在。所以誤以為對方不講道理,這個時候,衝突就會不可避免地爆發出來。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能站到對方的角度來聽聽他的具體想法是怎麼樣的,或者他過去的經歷是怎麼樣的,我們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來承認這些跟我們不同的聲音。它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那這個時候,我們的接納度和包容度都會更大一些。

那從說話者的角度來說呢,如果要避免此類的衝突或者我不想惹這些麻煩,那我們就要注意我們自己的溝通尺度。

很多時候,我們引起了對方的不適和攻擊,是因為我們的表達範圍超出了我的尺度,我的限度,也就是我自己的這個限度侵犯到了別人的地盤。

那哪些表達方式是會侵犯到別人的領域呢?

我們就隨便舉個看電影的例子,比如說看《小時代》這部電影來聽一聽以下的兩種表達方式,第一種說法,我說,“我看了這部電影覺得特別不舒服,有一些跟我生活理念相沖突的地方”。第二種表達方式,我說“這電影太爛了,誰拍的,三觀盡毀。”

我相信這兩種表達給你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如果我把這兩種表達方式放在微博上的話。

我相信後者說的,就是我說這個電影怎麼這麼爛啊,三觀盡毀啊,一定會引來更多的爭議,還會引來很多的噴子。

原因就在於前一種表達,我在講我的感受,我覺得我看了這部電影我非常不舒服,它的表達範圍是非常剋制的,是限制在我的範圍,沒有侵略別人的領地兒。

我說這電影太爛了,這種說法就是一種評價,它是有侵略感的。言下之意是所有人都應該覺得這部電影很爛。

自然就會有人會跳出來說,憑什麼?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啊,你為什麼這麼說呢?

所以我們在公眾場合發言的時候,我們可以儘量的用一些在自己表達範圍之內的詞語:比如說“我感覺”“我覺得”“我的感受怎麼怎麼樣”;

儘量少用一些評價性的話術,比如說“這電影太好了,你怎麼能覺得這電影不好呢?沒有人會覺得這電影差吧”。這樣的話就更容易引起一些衝突。

當然這個原理在親密關係的溝通中也是一樣適用的,如果你去評價你的伴侶說,“你這人怎麼這麼懶呢,你怎麼這麼沒有上進心。”

當對方受到了指責,他的潛意識就會產生防禦,他一定會找出一個自己沒有那麼懶或者沒有那麼不上進的理由來給你看來,反駁你這個負面評價來證明“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但如果你表達的是這件事兒給你帶來的感覺是怎麼樣,比如說“我看到你做這個事兒讓我覺得挺難過的,挺傷心的”,那麼對方就會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你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傷心上面。這也就降低了產生衝突的可能性。

最後,我們要正視溝通的作用。溝通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溝通最大的作用是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很多時候你覺得對方有某些行為,不管你如何溝通他都沒法改過來,其實你不妨審視一下,在你們兩個中間,是誰在縱容了TA,誰在允許或者鼓勵TA這種行為。

比如一個家庭中,丈夫天天喝酒撒瘋,傳統觀念可能是把問題指向丈夫,該來做諮詢的是丈夫,只有他改了,家庭才會好。但如果我們從系統的角度來看,丈夫可以在家庭中持續保持這種問題狀態傷害家人,說明整個家庭系統在預設這種狀態。

這個話題,我們之後的週末分享再聊~

12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結婚後受委屈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