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

情緒好,很講理,情緒不好就會蠻不講理。

說話者站在對方立場說話,對方情緒好,有面子,才能聽得進去。

很多時候,我們跟對方有相反意見的時候,第一句話往往是:不是這樣的,你這樣說不對,應該是......說完之後往往雙方就槓上了,誰也不讓誰,即使有一方很對很對也沒有用,因為從第一句話開始大家就已經對立了。

在中國社會,很多時候 ‘對’ 是沒有用的,你很對很對,老闆很沒面子;你很對很對,員工很沒面子,你得理不饒人,最後吃虧的一定是你自己。

所以,在談話中一定要給足對方面子,站在對方立場,讓對方聽得進去。中國人溝通一定要做好情緒管理,情緒好,很講理,情緒不好就會蠻不講理。

在溝通方面,西漢初年謀士張良可謂是高手。

在一次勸諫劉邦遷都長安的時候,他非常清楚,此時眾人都對定都洛陽呼聲正盛,而且劉邦本人內心也更傾向於洛陽。這個時候直接出面阻止不太明智,因此,張良就想到了藉助第三者的力量。

於是,張良物色了劉邦的一個老鄉婁敬,讓婁敬向劉邦先行進言說服劉邦。

婁敬晉見劉邦時,說道:“陛下,您想把都城設在洛陽,是要向周朝學習他的強盛嗎?”

劉邦回答:“是的,有什麼不好嗎?”

婁敬就為劉邦分析:陛下的主意很好,但是咱們現在的情況和周朝是不一樣的。

第一,周文王從祖先就開始積累仁德,而如今連年混戰,誰還和您談倫理道德;

第二,把洛陽易攻難守,不具備軍事上的地理優勢,是禁不住打的。

第三,函谷關這是個咽喉之地,進可攻退可守,那裡有肥沃的土地,吃飯等後勤保障問題,都不是大事。

這時劉邦猶豫了,張良出場的時機也該到了。

張良說:“陛下,我很理解洛陽作為首都的價值,但是,因為周朝的分封,周王朝完全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制,才導致戰國幾百年來連年戰火,所以,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需要改變周朝的體制。同時關中戰略要地,能確保漢朝政權的穩固延續。”

張良溝通的時機、尋找中間人等選擇都非常到位,而婁敬站在對方立場說話也非常合理,很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跟中國人交流,我們第一句話一定要認同對方,就表示我們的態度是偏向於對方的。舉例來說,“這盆花蠻好看的”,你說,“是啊,各種顏色都有。不過好像枯了一點”,這樣對方就聽得進你的觀點。

跟中國人講話,先講贊成,再講反對,他聽得進去;先反對再講贊成,他已經是情緒不好,也就沒有用了。為什麼中國人好像老是在討好人家,其實,這並不是討好,你順著他來反對很容易,但逆著他要反對很難。

11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女性慎入,可能會感到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