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下午,在書房看書,電話響了,是快遞小哥打來的,說我的快遞放在文峰塔居委會門口的“豐巢”櫃裡了,囑咐我8小時內記得去取。

晚飯後和妻散步,順道來到“豐巢”,按手機資訊上發的取件碼開櫃,快遞是個盈尺大小的小紙箱,發件地北京,是女兒寄的。

回家拆開,一個紅色的、印著大大的“親”字襯底的禮盒映入眼簾,禮盒右上角寫著“某裡家書”,很喜慶,揭開盒,最上面真的放著一封信,紅色的信封,信封上寫著:致親愛的家人。

開啟“家信”,是女兒的單位“某裡”集團的執行長寫來的,信很長,寫得古典而雅緻,字裡行間,滿滿的溫馨。我知道,這是制式文字,“某裡”的家人們人人都會收到,但我依然感動。

紅色的禮盒裡,有紅包、有帶著“福”字的春聯、有檯曆、有拼圖玩具和老爸老媽模樣的一對小人偶、還有一本厚厚的影集。

翻開影集,扉頁上卻印著女兒、妻和我去年春節到日本旅行的合影,我愕然,這影集定然不是制式的了。愕然的是,“某裡”據說有幾十萬人,如果這樣一本本印來,工作量簡直不可思議。我再次被感動到了。

這封沉甸甸的“家書”,在這個寒冷的冬夜,觸動了我心底最柔軟的一角,溫暖了我。

是從什麼時候起,我再也沒有收到過家書了?

屈指算來,該有二十多年了。

家書,曾是我心底最溫暖的情結。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在洪山讀隨縣三中的時候,離開了父母,開始給家裡寫信,那時,我十五六歲。

剛開始,家書的內容無外乎催家裡寄錢。高中二年,家裡每個月給我寄15元錢、30斤糧票,這是我一個月全部的生活和學習費用,雷打不動。

隨後而來的家信一般也是由父親執筆,並不會太長,無外乎“語重心長諄諄教誨”之類,在信的末尾,會有母親的“家長裡短”,語氣惟妙惟肖,我知道,父親寫的是母親的原話,我也知道,父親寫到最後時,母親一定會在旁邊補充。這一段,我一般會看好幾遍,過幾天,還會拿出來再看,看著看著,就會模糊了雙眼。

收到了匯款,我會及時回信,我知道母親等著看我的回信。回信的內容,無非是表決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之類,寫多了,煩,就寫“來信收悉,勿念。一切均好”,草草完事,信封寫上母親單位的地址投進郵筒。現在想來,收到信的母親,看到寥寥幾字,會是怎樣的一臉落寞。

我的信,多半是寄到母親的單位。記得有次給家裡寫信,信裡只寫了兩個字“錢,快。”其實,父親的匯款早已在路上了,隨後而來的家信,依然還是滿滿的叮嚀。

讀著家信,我會感動,這感動會莫名而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有時回信我就會真情流露,一些當面和父母說不出口的感恩的話,言不由衷地躍然紙上,信末學著古人寫上“兒頓首”,及待信封投進了郵筒,又覺後悔,“定見南鴻起歸思,家書欲寄不堪憑”。糾結。

讀高中兩年,算來應該會有幾十封家書。這一封封小小的書信,寄寓了幾多鄉愁,濃縮了幾多情感,帶去了幾多思念,又傳遞了幾多憂傷與安慰!它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久久盼信的焦慮,也有“今日家書到,從頭說故丘”收到家書的親切;更有“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回信時的掛牽和意猶未盡。

八十年代,我上班了,電話開始慢慢地普及,寫信漸漸少了。但寫信這個頗具浪漫色彩的交流方式,依然還有它絕妙的用處,那就是寫情書。

二十出頭的我,因工作原因常常出差,天南地北地走,長途電話用於給單位彙報工作,寫信則成了談戀愛的極佳工具。在陌生的異鄉,鋪開信箋、飽蘸濃墨,一句“見字如面”起首,將殷殷情愫凝於筆端,或思念期盼、或痛苦憂傷、或激動喜悅、或苦澀酸楚,酣暢淋漓,“八行書、雙鯉尺素,錦箋夢、鴻雁南飛”,這寄託著夢裡幻裡款款深情的書信,承載著那些當面怎麼也說不出口的萬語千言,穿越時空,飛到戀人的手裡,自己則暈乎乎地幸福得無以復加。

戀人有心,她把我倆當年寫的幾十封書信悄悄地收藏了起來。多年以後,當她成了我的妻,當她在某個特定的場景下拿出一封泛黃的信念給我聽,我頓感耳紅臉熱心跳不已。我在想,古人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之類的海誓山盟,是不是同樣也來自於家書?

後來,讀魯迅先生的《兩地書》,讀徐志摩沈從文的家書,我才知道,所謂大家,才是真正的行家,人家才是寫情書寫家書的老手,我不過井底之蛙,小兒科也。

再後來,電話越來越普及,不僅成了辦公桌上的標配、電話線還牽到了床頭,再然後就有了手機。雖說聯絡越來越方便,但一些原本還有書信往來的朋友卻徹底失去了聯絡。隨著一起消失的,還有家書。

記得女兒上大學,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女兒換個新手機。我和妻送她到長沙的學校,揮手告別時,囑咐她的是“記得打電話”。曾幾何時,那句依依惜別“別忘了寫信”的臨別叮囑已不知何時走入了歷史。十多年,女兒自求學漂泊在外至今,我們從未寫過一封家書。

還有鴻雁傳書、青鳥傳書、黃耳傳書、柳毅傳書.....這一個個故事,就是一代代傳承,傳到《曾國藩家書》、傳到《傅雷家書》,那綿延不絕的家國情懷,如歌如泣,令人蕩氣迴腸。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我們依賴書信傳遞音訊,書信是我們寂寞的日子裡稀少的歡樂和光明,信中的每一個字都被我們貪婪嚼碎小心嚥下,然後一字不漏地輸入到記憶裡珍藏。盼信、收信、拆信、讀信、回信、寄信,一個個瑣碎的過程卻讓我們度過了一段又一段溫暖的時光。

如今,我們早已不再等待家書,若是有送報的郵差或是快遞捎來一封書信,倒真是覺得特別稀奇,就象今天,女兒的單位用家書的方式寄來包裹,恍惚間,讓我頓感有了時光穿越的錯覺,腦海中頓現“今昔是何昔,共此燈燭光”的溫暖意境。

是啊,心底深處,依然懷念從前有家書相伴的日子,懷念那種收到家書的歡欣、懷念那種折成雙魚狀的信箋、懷念那一串串熟悉的字跡帶著的一縷墨香,幾許期待、多少深情,跋山涉水來到眼前的家書,經歷了時空洗禮,融入在往昔的歲月裡.....

古老的家書,積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記載著千年的華夏文明,永遠珍藏在我們的記憶裡。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你信嗎?婚後真的容易長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