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近日裡,聽同事說了個笑話:很久以前,一對衣衫襤褸的夫妻在田間務農,看著今年的大豐收不禁熱淚盈眶。這兩年自然災害不斷,收成不好,苦了孩子們,衣服縫縫又補補。“待這一田的麥子收割了,定要給孩子們置辦一件新衣服,有好幾年都沒換了。”村婦感嘆著。這話正被村頭走來的“智者”聽見,笑呵呵地安慰道:“好幾年沒換衣服,那說明衣服的質量好啊!”

倘若你是故事裡的莊稼人,聽了此話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有被安慰的感覺嗎?

我想答案是,沒有。甚至完全不想搭理此人,有種被戲弄的感覺。

所謂“智者“,以為自己用巧妙的方式給到了村民安慰,讓他們看到了生活中好的可能性,但他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是站在自己衣食無憂的立場上,提出的思考和觀點,從一開始就沒有進入到村民生活的框架中去,言語中又怎會體現出理解的意味呢?又怎能真正地給到村民們新的希望呢?

這雖是一個不那麼好笑的笑話,相似的場景卻經常在我們生活中發生著。

比如,有朋友抱怨著:“我爸媽每天讓我彈2小時的鋼琴,我現在看到鋼琴就煩。“

有人就會安慰道:“知足吧,至少你還能彈鋼琴,我連電子琴都買不起。“

又或者有人說:“但是你爸媽這也是為你好啊。“

如果我是當事人,我的抱怨情緒和滿心期許可能都會被一下子噎在喉嚨裡,不得不狠狠地嚥下去,因為你不懂我的傷悲啊

那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場景,究竟要怎樣去做呢?

全然接納,進入當事人的框架中去

作為傾聽者,朋友帶著困擾而來,首先我們要做的是接納朋友所呈現出的狀態和情緒,不對他做出任何的評價,比如說男人哭也太丟人了吧,說為這麼小的事情生氣,你也太小氣了吧。這樣都是完全不可行的。

當然,接納並不是說我們就贊同他的所有不當的行為,而是說我們重點關注什麼對他來說是真實的,進入到他所闡述的構建的框架中去,考慮他所處的環境根據具體事情與其對話。

也許在我們看來,每天彈2小時的鋼琴是一件幸福美妙的事,是完全不必稱為苦惱的事,甚至覺得對方有點“凡爾賽“的意味,但這只是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視角對事情做了判斷,忽略了身處事件本身的當事人的感受,而他的知覺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資源。

傾聽,讓當事人感受到你在傾聽

很多人以為自己貢獻出自己的耳朵,一邊聽一邊煞有介事地點點頭,就是傾聽了。事實上,傾聽真正能發揮作用,在於當事人感受到了你在傾聽著他的訴說,並且嘗試在理解他

我們可以透過點頭、簡單的確認去讓當事人直觀感受到你在聽著,同時,我們也要在對話的過程中,適當地重複當事人話語中的重點,與對方進行簡單地澄清確認。

重點在於,我們的耳朵和眼睛一樣,會像有一個過濾器一樣選擇性地傾聽,那麼我們該選擇聽到什麼呢?除了傾聽故事本身、抱怨的情緒,我們還要聽到抱怨背後的期待,聽到當事人沒有說出的那些有能量有意義的部分

比如抱怨彈鋼琴的朋友,也許他並不是真的不喜歡彈鋼琴,而是他可能在期待著父母的理解,期待著父母看到自己的努力。我們也要聽到他每天2小時練琴的堅持,聽到那份即使覺得辛苦也還是堅持了的不容易。

重新建構,賦予事件新的意義

所謂重新建構,就是用一種全新的觀點來詮釋同一個問題,也就是將當事人述說的事情,賦予新的意義,這個意義會是正向的積極的,在這個過程中,也能讓他看到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比如,當朋友抱怨:“我爸媽每天都讓我彈2小時的鋼琴,我現在看到鋼琴就煩。“

你可以迴應:“原來你是在氣這件事啊,我不確定你是不是真的討厭彈鋼琴,但我可以確定的是你想讓你的父母多理解你一點。“

你也可以這樣迴應:“雖然你對父母有著這麼多的不滿,但是你仍然還在堅持著每天練,這是多麼不容易啊!“

所以,在生活中,當有人開始了抱怨和訴苦,我們不要根據自己的理念和經驗就做了判斷,也不必一味地勸他積極向上、陽光開朗,而是先拋棄我們的偏見,進入到對方的世界裡,全然地接納他當下的狀態,有選擇性地傾聽並做出適當的迴應,在迴應中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真正在乎的目標。

別忘記,抱怨的背後是期待,問題的背後是目標。

從心理的角度帶你看大千世界,用有溫度的文字書寫我的所思所想所感,願能讓你感受到溫暖和共鳴。

12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又一次從睡夢中哭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