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時常在想什麼樣的關係才是最好的關係?
開啟通訊錄,看著一些有去無回的訊息,那些熟悉的身影真的變成了杳無音訊。
那些小學時玩得特別好的朋友,漸漸地也只剩下偶爾的問候。
初中時吵吵鬧鬧的人,也不再有那份無忌的談笑。
高中一起奮鬥的兄弟,正奔於生活。
大學時有著追求和夢想的行人,開始說出羨慕,開始奮力追逐。
我們都無法控制那些變化著的事物,看著每年花季的重複枯榮,看著春去秋來的變遷。
走得無法阻攔,來得也無法推卻。
有朋友說:“想你們當時關係那麼好,怎麼說變就變了...”
有人嘆息,那些年同床共枕的閨蜜,也各自成家,變成了一種回憶和維繫感情所要的談資,對於一些人也只是一頓酒的交情,一場需要的幫助情誼。
明明是淡然的關係,卻說著忙碌是真。
明明是無用的偏視,硬要變成差距的鴻溝。
最真切的是,曾經那個為了一段友誼而難過的人,已經看淡了。
不管多好的關係,也就像愛情,變不成親情的,不論多麼濃烈的也終會散去。
家人之間的關係,那種親情,才是始終如一的,像小孩哭鬧爭吵嬉笑一般任性又有意,帶著包容,帶著成長,帶著索取與付出,帶著一種不離不棄。
跨越著距離,超越著時代。
那些快樂的人,容易幸福,源於滿載親情的關愛有著毫無缺失之感。
那些敢闖不怕的人,因曾經在家庭裡的折騰,從未丟失回家的鑰匙,從不缺少親人的迎接。
無論怎麼計算,不管何時感知,對個人成長最有益的一面,還是家庭,還是份最初的親情。
有著一份支撐,就有著一份未來。
哪怕,一個人,一個家。
哪怕,有求才應,就像趨利避害的樣子,還不常聯絡。
趨利避害是生物體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原則,是當年鄧小平爺爺說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取得有利發展地位的條件。
個人的發展,也像精神學派的先驅佛洛伊德對童年的期許,更像親情裡允差的賞識,有益的關係裡也像這般。
生命的密碼,從親情開始培育,以至於後來所有的關係,都有親情的護航,從不害怕。
為了一份長久的舒適與繁榮,開始去維護關係,維繫感情。
踐行著顧客就是上帝。
及時問候,定時關心,常保持聯絡,用心的程度再度超越其它情感,卻無法替代任何一份感情。
對於消費者的她們,只報喜無憂,即使有人要去博同情,最後笑意離場。
對於消費者的我們,聽著容易丟失的話語,承受著誘惑的壓力。
為了向上發展,開始停止,止步不前,另覓出路。
面對需要的維繫,有著最直接最簡潔的聯絡,有著一份利益的結局,也僅此而已。
於是,為了發展,開始轉變,從友情回到最初的親情,最後經久不衰。
最有益的關係,最值得信任的夥伴,最願意給予和投入的地方,有著家的感覺,有著親情般最得益的關係。
最後,賓至如歸。
最後,滿於共贏,有著最好關係的利益分配,有著最高效的趨利避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