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佛家要求我們不要執著,為什麼呢?

因為執著往往沒用,你越是想要得到什麼,偏偏就越是得不到;而你越是不想要什麼,卻總能輕易地就到你手裡了。

這就是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但是這個迴響,卻總是不盡如人意。

“你終究會成為自己最討厭的人”,這句話幾乎成為了真理,因為有太多人的經歷,在不斷地驗證著它的正確性。

就如同我,最害怕的,是成為別人眼中的廢物;終於,臨近不惑之年,驀然回首,發現自己終究還是成為了一個廢物!

那麼,生活中,我們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活成最討厭的人的樣子的呢?

首先,既然有最討厭,或者最害怕成為的樣子,那就必然有這樣的創傷,要麼被這樣的人傷害過,要麼被這樣的狀態傷害過!

創傷,必然伴隨著痛苦,而人面對痛苦時最常見的反應,無非兩種情況,一種是面對,另一種就是逃避。

面對有兩種形式,一是對抗,一是直面。

所謂直面,就是面對痛苦,感受痛苦,但不做任何的應對,就把自己放空,讓痛苦穿過身體,自然流走。

痛苦透過但不滯留於身體,就不會形成創傷;沒有創傷,人就不會執著;沒有執念,人就會充滿靈性、活力和創造力。

舉一個例子來方便大家理解,就是網路上比較有名的一個故事:

說英國倫敦有一對親兄弟。這兩兄弟長大後個人境遇差別非常大,哥哥是倫敦上流人士,兩個娃的父親,家庭美滿,事業成功;而弟弟則流落街頭酗酒成性。

對於兩個人的境遇差別,有媒體挖掘到兩兄弟原生家庭很不好,父親酗酒成性,酒後發瘋打人。

有意思的是,提到自己的父親,兩個人都說了同樣的話:他那個樣子,我還能怎麼辦?!

所謂“直面”,民間俗稱想開了。上面的例子中的哥哥,就是典型的想開了,而弟弟則是想不開。

“想不開”的結果,就是一步步踏上父親的後塵,淪為父親第二,繼續酗酒生涯,成為了他小時候最討厭、最害怕的人。

而對抗,也是一種面對,是勇敢的表現。但是對抗的作用不大,最終的結果,通常也會淪落,成為自己最討厭的人。

為什麼這樣呢?你想啊,什麼是反抗?當然是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行事了。

例如,父親酗酒,你就禁酒,遠離酒精,甚至連煙等一切與麻痺精神有關的東西,統統禁絕,不與他們沾一點邊。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

你日防夜防,嚴防死守,但你會神奇的發現,你越是防範菸酒,菸酒偏偏就越是在你身邊出現,無論如何防你都防不住;最終,你會垮掉。

一旦你精神鬆懈,你就會開始嘗試,嘗一嘗這個你日夜嚴防死守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味道;只要你開了第一口,你就淪陷了,成為了一個喝酒的人,當然這並不代表你會酗酒。

以上兩種情況,就是面對創傷和痛苦所帶來的不同結果;而逃避痛苦,則又是另一種情況了。

逃避的方式也有兩種,一種選擇是遺忘,把創傷事件忘記,這就不會痛苦了;另一種選擇,就是你還記得,但是你選擇不回憶,不碰觸。

忘了,當然就不會痛苦了,看上去很對,但是這樣的人精神不完整,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最近新上映一部電影,叫做《精靈閨蜜》,講述的就是一個選擇了遺忘的少女的故事,大家可以看一看,選擇了遺忘,所造成的的結果。

另外一種逃避方式,就是不回憶,不去觸碰創傷形成的疤痕和傷口,傷就不會疼。

這樣做的結果,你得拿出大量的精力來避免遇到觸碰傷痛的情況發生。

這就與反抗的情況類似了,你很快就會發現,你越是不想要,不想看到什麼,那東西就越容易出現在你面前;因為你這也是念念不忘啊。

例如我,越是不想做廢物,就越想努力成為一個精英;越想成為精英,就越是發現自己的無能和沒用(要能力沒能力,要技術沒技術,要人脈沒人脈,怎麼成為精英);越是覺得自己沒用,人就越頹廢,工作就越發的難做。於是乎,成為廢物,就順理成章了,我還能怎麼辦呢?

當然要改變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辦法,反躬自省,反求諸己,總會改變的,但這不是本章所講內容了。

所以,越是逃避或者反抗創傷,就越是走不出痛苦;只有平靜下來,接納創傷與痛苦,看著它們在我們身體上所遺留的痕跡,感受它們,與它們同在,它們反而會離我們而去。

這就是人心的奇妙之處,這就叫與自己和解。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爭第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