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焦慮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以我的親身體驗來說就是,不管你在做什麼,如聊天、看電視、看文章,甚至是睡覺,一旦想到自己的現狀,就會失去做事的興趣,陷在一種緊張急躁裡,心裡發癢似的急切想做一些努力來改變,卻又靜不下來心做任何事,只能不斷地唉聲嘆氣。

18年10月份,由於閨女出生,我選擇辭職回家帶她。之前幻想過多次不上班的美夢終於實現了。

我以為會十分享受這種自由的生活。然而,還是我太無知太幼稚了。畢竟不上班是因為要照顧孩子,所以我需要把大量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少之又少。

時間一天一天過著,我沒有享受到不上班的自由和輕鬆,反而因為沒有收入、沒有社交、沒有自我實現而日益焦慮。

這種焦慮因生活壓力和自我得不到肯定而不斷滲入到日常中,讓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會處於一種不安中,但讀書時除外。

只有讀書時,我才能擺脫煩躁,找回以前的平靜,焦慮也因讀書時的投入而減弱。我認真想了想,為什麼讀書能治療我的焦慮呢?

得到的答案如下。

1.讀書充實著我單調的生活

本以為在閒暇時玩玩手機會很放鬆。但每次玩過之後都沒有快樂起來。玩時的快感也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空虛感,強烈的空虛感。

但是閒暇時,還是想玩,雖然空虛,但不費腦子。

當時對我來說,讀書也只是一種消遣,只是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會沉靜下來,書中豐富內容帶給我的充實感,能夠填補日常的空虛。

於是在2019年的元旦,我給自己訂了個讀書目標。這一年要讀30本書。之所以要求數量,是為了督促自己多讀書,少玩手機。

在目標的驅使下,我會不斷抽出時間來讀書,焦慮和空虛感得到了緩解。讀到自己喜歡的書時,更像是收穫到了驚喜的禮物,令人開心不已。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就是一本讓我十分驚喜的書。初讀時,覺得文字好簡單啊,日常生活瑣碎又平凡,錯誤地產生了一種“這樣的文章我也能寫”的傲嬌感。但是越讀越上癮,越讀也越體會到“我的生活雖然平凡瑣碎,但我寫不出這麼生動有趣的文章”。

李娟的文字有種天然的生動,並帶有著遼闊土地賦予的樂觀和坦誠。它們讓我體會到,生活從不缺乏美和有趣,缺乏的只是發現和感悟。

我要學著在單一的生活中發現樂趣,讓日子有滋味起來。

《明朝那些事兒》大名鼎鼎,到底寫得有多好,很多人都極盡了讚美之詞,我就不獻醜了。

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讀完後,馬上把它推薦給了我的表姐。她對這本書也有興趣,但是塊頭太大又讓她望而卻步。

她當時問我,這本書有多好啊?我說,裡面的權謀鬥爭,比《琅琊榜》更精彩更刺激,絕對吸引你,絕對值得讀。她說,是嗎,比《琅琊榜》還精彩,你的評價好高啊。

其實不是我的評價高,而是我的水平有限,表達不出我對它的喜歡。

這本書到底有多精彩,只有自己讀過才能體會。我只能說它非常值得讀。

對於凱倫·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大學時期,有個舍友就讀了這本書,讀完後,她說原來是這樣一個故事,跟我想象得好不一樣。我們當時都沒在意,但書名我卻一直記得。

直到讀了以後,我才知道,原來它跟我想象得也不一樣。

這與其說是一部小說,不如說是一部隨筆集。作者用冷靜理智地筆調描寫著非洲壯美的自然風光和原始落後的風土人情,但字裡行間流露著對那片土地及土地上人民的熱愛和眷戀。

另外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作者的文筆太好了,每一篇文字都能在我腦海裡形成一幅畫面,帶我脫離出單調的生活,享受著非洲之旅。

這三本書,我看得既投入又驚喜,直到現在有人讓我給她推薦書時,我還會推薦它們。

2.讀書讓我看到了未來的方向

讀書於我來說是一種消遣,雖然能帶給我驚喜和平靜,卻解決不了我的生存問題。

過兩年我還是會上班的,該選擇怎樣的工作便成了困擾我的一大難題。一方面自己沒有專業的技能傍身,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加,可選擇工作的侷限性越來越大。

朋友和家人都勸我考個教師資格證,以後可以去當老師。但我並不太喜歡當老師,也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擔負起育人的重大責任,所以一直沒考。

就在我特別困擾時,遇到了Spenser的《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這本書。

這是一本教人如何寫自媒體文章的書。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不是教會我多少寫文章的方法和技巧,而是為我提供了一條職業發展之路。

對呀,我也可以把寫作當成以後的工作。

“你的寫作水平太差”“你寫的東西沒人看”“你那叫寫作嗎,頂多就是隨便寫寫”等等,之前對自己所有的否定都逐漸被這本書給消除了。

我承認自己的各種不足,但我願意去學習,願意去嘗試。我想把寫作當成職業,是因為真的很喜歡,也是因為目前別無選擇。

有了奮鬥的方向後,我就沒有那麼困擾和焦慮了。

3.讀書不斷重新整理著我的認知

雖然已經決定開啟寫作之路,但我並沒有系統地學習,只是有時抽出一點時間來看一些教人寫作的文章和書籍,並時不時地練練手。

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的寫作能力並沒有提升,相比於那些寫作幾個月就出了不錯成績的人,我安慰自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

但即便有時間時,我也沒有把精力都放在寫作上。

我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

當看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後,我突然發現自己大有問題。

書中提出的“目的論”讓我重新審視自己。

我意識到,寫作能力一直沒有提升,並不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而是我擔心自己認真學習之後,能力提升不明顯,無法獲得和別人一樣的成績,所以一直不敢系統地學習。

說白了,其實我是害怕面對那個認真學習了卻沒有提升的自己,更是害怕面對自己的平庸和無能。

只要沒有系統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的原因就是時間精力不足,而不是我太無能了。

認清自己的真實目的後,我反而不怕了,開始大膽地寫東西並發表出來。承認並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件很有勇氣的事,我勇氣可嘉啊。

阿德勒的“目的論”打破了我以往的觀念,為我提供了看待問題的新視角,在某些方面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問題。

另外書中提出的“想要獲得表揚,其實是受制於別人的標準”,也啟發我在做事時,更加註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迎合別人的標準。

這本書不僅激發了我對心理學的興趣,也讓我改掉了只看文學類書籍的喜好,開始涉獵各種領域的書籍,認知在不斷地重新整理著。

最近看到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大腦,走不出自己的觀念,到哪裡都是囚徒。”

讀書正在幫我擺脫掉囚徒的身份。

透過讀書,我不再侷限於自己當下單一而重複的生活裡,也不再時常因焦慮而煩躁不安,讀書於我不僅是一場漫長的旅行,更是一條治癒之路。

希望我和所有喜歡讀書的朋友,都能在書中獲得自己想要的收穫。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人離世之後給親人們託夢,這到底是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