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好盼著能早點回到相距幾千裡外的孃家。因為想家了,腦海裡就常常浮現兒時的一些事情。
想起來兒時最好的那個夥伴,阿梅,那個比我大兩歲的好朋友,一天學沒上過的發小。想到她,我感慨萬千,傷懷,惆悵。
我和阿梅還是好朋友嗎?不是了,已經好多年沒見面,好多年沒聯絡了。
曾經的童年,我們是相處了十幾年的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後來,我上高中去了、上大學去了,她出門打工去了、早早嫁人去了。
知道她最近兩年的情況,還是前年回老家時聽我媽媽說的。
當時阿梅已經離婚了,而且是她提出來非要離婚的,狠心撇下一雙都快要上初中了的兒女,非要跟一箇中老年越南打工男去過日子,誰勸也不聽。沒多久就給那個越南大叔生了個孩子。
她的家裡人,還有村裡人,都想不明白:阿梅啊,你說你,本來在家務農好好的,婆家人對你也挺好的,你想賺錢了就出門去外地打個工而已,怎麼就家家不要了,孩子孩子不管了?被一個不知道底細的人花言巧語哄幾句,就鬼迷心竅上道了?圖啥?那個來打工的越南人能給你啥保障?從越南跑廣東來打工,家庭背景啥情況都不清楚,你說你,好好的家不要了,好好的日子不過了,折騰一圈不還是在外打工過苦日子嗎?!
關於阿梅離婚這個事情,具體啥情況,沒法開口去問。見到她媽媽,我也只是寒暄問了句“阿梅回來嗎?好久沒見了。”她媽媽簡單地回答我:“今年不回來了。”
對於阿梅婚變這個事情,我做過一些思考,總結就是:沒有文化支撐,缺乏認知判斷能力,見識短淺,沒有責任心,生活簡單,快樂也來得簡單,所以也很容易得到滿足,也完全經不起任何誘惑。
雖然離婚率跟學歷高低沒有對應關係,在高知識分子群體中離婚率也不低,但我認為,一個人的認知和判斷能力,還是跟學識有很大關係的。
阿梅沒有上過一天學,她是真的目不識丁。80後的文盲,應該很少見了吧。那是在八十年代末,她家裡很窮,真拿不出學費,再加上她自己說不想上學,她父母就沒有堅持去想辦法送她去上學。
我們小時候的友誼,交往不需要學識相當。年少時,我們倆一直都是很要好的朋友,總有說不完的話,還經常一起睡,有時候我睡她家,有時候她睡我家。我還嘗試過給她當老師,教她認字,給她留作業。當老師我挺當回事的。但是她不好好當這個學生。她對學知識完全沒興趣。我無奈也放棄繼續當老師了。
我們還是開開心心的在一起玩耍嬉鬧就好了。
後來我上高三時間緊張了,她也出門去打工了,是村裡人介紹她去市裡給一個親戚家當保姆了。我們相處的時間就變得很少了。
我上大學的時候,她已經結婚生孩子了。她老公對她還挺好的,是僱主介紹他倆認識的,倆人挺投緣,很快就結婚了,婆家人對她很好,待她如親閨女。我還挺為她高興的,覺得她找到這個好歸宿,跟她性格好、招人喜歡,有很大關係。
再後來,我大學畢業、遠嫁他鄉。空間的遠距離和心靈的不相通,讓我們的人生軌跡,再無交集。我們都成年成家後,僅有過幾次見面,是我回孃家,她也回孃家,我們見面客套的說了一些話,冷場,尷尬,沒有共鳴,沒有共同話題可聊。
隔閡,是那麼明顯的橫在我們中間,已消散不去。曾經無話不說的小姐妹,那些年深厚的友情,只停留在了回憶裡。
隔閡的產生,我覺得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時間問題。我們走在完全不同的成長軌道上,相處時間越來越少,沒有了溝通和陪伴。友誼也是需要時間經營的。
二是距離問題。離的太遠了,我一年才回一次孃家,還得趕上她也在孃家,才能有相聚的機會。我們曾經就算想念彼此了,也苦於沒有相處的機會。
三是交流問題。我們已經變得沒有共同語言了。按說現在電話溝通也很方便啊?!但是,已經沒有共同話題了,感情生疏了,也就沒有電話溝通的慾望和必要了。我是在大學快畢業時買的手機,那年回老家,她那時還沒有手機。再到後來見面,我們也從來沒有問過彼此的電話號碼,因為見面都沒話找話說了,電話聯絡就更不必了。
但對於這個兒時的好朋友,在我心底,永遠有一個位置是屬於她的。
我上班之後,也經常會擔心:不識字的阿梅要怎麼樣去適應這個社會?她靠什麼跟人打交道?她怎麼保護好自己不被壞人拐騙?這個網路時代,她要怎麼使用智慧手機?
但是,這些疑惑只能存在我的心裡,從來沒有去問過,沒有辦法開口問。
我常常會感傷,曾經那麼要好的夥伴,卻變成了陌生人,沒有一點聯絡了。
原來,越長大越孤單,這句話,不是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