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說,你可以請個阿姨幫忙照顧一下孩子,很多家庭都是這麼做的。她說她沒有錢請阿姨。我說,那麼你就先找一份工作賺錢啊,迴應是沒有時間賺錢,孩子離不開她,她爸媽也不願意幫她帶孩子。我又說,那麼上次推薦你做的線上課呢?既可以不用出門,又可以在家帶孩子,一舉兩得。答曰:“上課的時候還得看孩子,做不到專注上課。”你如果繼續聊下去,對話又會不斷地以這種模式無限重複迴圈下去,無解。

這樣的打轉模式重複了幾次,我開始漸漸明白-------她沒有自我成長的意願,她要的,只是純粹找個人發洩而已,然後重新回到關係裡面去糾纏、指責、攻擊,重複施受虐的迴圈。

她說,她要離婚,可是先生和公婆還有她爸媽都反對,然後開始和我重複那些抱怨了幾百遍的事情。幾次下來,我也是被徹底磨得失去了耐心。我問她:“當初做這些選擇,全職太太、要孩子,是誰的選擇?再有,除了你所抱怨的老公、公婆和爸媽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有沒有問題?”她愣住了,說:“那是我自己的選擇,而且我不知道我有什麼問題。反正我憑什麼要為我老公改變?憑什麼要我改而不是他改?”

就家暴這個原則性的問題而言,有了家暴還不離開,還繼續在這樣的施受虐情境中迴圈,也是她自己的選擇。既然選擇了,你就要承擔,就要付出代價,無止境地抱怨、求憐憫,當受害者,讓別人同情你,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是一個自尊自愛水平都很高的女人,又怎麼會願意讓自己身陷火海而不跳出?自己做了選擇,但是又不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不想付出任何代價。

她不知道的是,做任何選擇,你都要付出代價。婚姻繼續,你就要付出很有可能再次被家暴的代價;走出婚姻,你就要承擔家庭破碎的結果。如果一定要兩全,既不想被家暴,又想保全家庭,夫妻雙方,或者至少你自己,先要去自我成長,找到關係問題的根源和新的相處模式,再看能不能修復這段關係。

一段關係出現問題一定是雙方都有責任,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而她的行為模式是,對外指責,你錯他錯大家錯,反正我沒錯;你們應該都要聽我的,不聽我的,我就不開心;我不開心,就要指責你們懲罰你們,就要讓你們也不好過,你們要為我的不開心負責任,我自己才不願意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我當個嬰兒就好了。

指責和攻擊,是一種自我防禦模式,為的是保護那個內在脆弱的、害怕受傷害的自我,是從原生家庭中所習得的讓人當時得以生存下來的一種戰略。它曾經在特定的時間與情境中起過作用,保護過我們;但是,它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絕對不會給你帶來幸福。指責和攻擊的背後真正的需求是渴望被愛,被看見、被認可。

指責型的人,童年時,一般也會有個指責、攻擊、暴力的爸爸或媽媽。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多會沿襲這樣的溝通方式而不自知,將來會給ta的未來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親子關係造成很大的阻礙和損壞。這是指責類的人所選擇的無意識的溝通方式,代價可能是糟糕的人際關係和心腦血管類疾病。

再來說說改變。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會傾向於認為,如果你愛我,就應該為我改變,這樣才證明了你的愛。而實際上,如果是真愛,我們愛的,應該是彼此真實的樣子,而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ta的形象。只有看到真實的對方,是人,不是神,他也有他的脆弱和缺點,看到這些,你還願意繼續去愛ta, 愛情才能幸福地走下去。

要改變,也一定是先從自己開始的。再說了,改變自己,總比改變別人容易吧?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你不能改變ta,但你可以影響ta。”愛情是雙人舞,一方調整舞步,另一方自然也會跟著調整。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直接換一個伴侶,帶著沒有解決的問題和相同的相處模式,再重複一個輪迴,受一次傷,直到讓自己失望,不敢再去愛。

當親密關係發生問題時,我們要做的,是向內看,不是向外指責。你要找到自己從原生家庭裡帶來的、積壓已久的問題和情緒,自己先照顧好、療愈好自己,再去療愈關係,而不是拼命地去嘗試改變伴侶,嘗試改變的結果往往是以失敗而告終。你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你就去攻擊、指責,他就會沉默、逃離或反擊。

沒有人願意在被指責、被攻擊、被教育中做出改變,即使當下作出了妥協,內心也可能是極不情願的,日後只會更加逆反,甚至逃離這段關係。你的伴侶,再怎麼默契,也只能滿足你的小部分需求,你的大部分需求,內心的缺失,要靠自己去滿足。一味地向伴侶索取愛,你會得到的,只有失望。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指責、攻擊別人的人,那麼請你停下來,想一想,問一問自己-------你自己的內在對話,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你對待自己的方式,一定也很苛刻吧?你也許還追求完美,喜歡進行自我批評,逼自己一定要優秀,強過別人。相信我,如果你學不會對自己溫柔、寬容,你自然也無法去對別人溫柔和寬容,更不會去愛別人。因為,你所給的,不是愛--------你沒有蘋果,當然也不能給別人蘋果。你怎麼對自己,你就怎麼對別人。

所以,在這裡就要說到自我成長。自我成長,就是掘地三尺,找到自己內心的那個大窟窿,想辦法自己填滿它。處理自己曾經未經處理的創傷和情緒,改變自己身上已不再適用的模式。不是為了你的父母、你的伴侶、你的孩子,而是為了讓你在這個世界上能活得更加舒適,擁有更和諧的關係。即便是一個人,也能活得平靜、喜悅。這就需要你擁有自我覺知的能力,在生活和關係中保持覺察。情緒來了,不要先急著找發洩物件發洩,而是先離開那個讓你想要爆發的場景,做幾次深呼吸,或者透過跑步等運動將怒氣先發洩掉,再問一問自己:“為什麼我會覺得受傷和憤怒?我的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可以自己滿足自己嗎?”等平靜了,再去找對方做理智之下的溝通。

記住,沒有人可以為你的情緒、為你的人生負責,也沒有人可以永遠呵護你、照顧你,唯有你是你自己命運的決定者。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夫妻之間5個標準,做到了怎能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