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損失經歷,讓我懷疑人生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決定我們目前狀況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所以,當你懷疑人生的時候,其實是你的看法錯了。
一、損失厭惡
你根本不考慮這1000塊錢本來都就不屬於你,這個事情前後你並沒有損失。但是人們往往會忘記先前的一無所有,認為忽然擁有某物後又失去的滋味,是最糟糕的體驗。
這種效應叫做損失厭惡。
還可以再延伸一下。你想想,你剛撿到錢時的興奮,和你丟掉這筆錢的痛苦,哪個給你更大的觸動?就是說人們放棄他所擁有的一個物品而感受的痛苦,要大於一個原本不屬於他的物品所帶來的喜悅。
有一句話叫“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貴“,只要你擁有的東西,你就不想失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損失厭惡也隨處可見。比如說你想承攬一個工程,於是你努力去投標。你的標書寫得很好,價格也合適,但是等投標結束後,你沒有中標,這時候你就感覺特別地失落。投標前信心滿滿,沒中標後受到很大的打擊。本來開始的時候你也不一定有100%的把握,但你參加了競標,也就有了勝利的想法,等這種想法成為泡影的時候,你可能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懷疑人生。
你懷疑人生,一是因為你的想法太多,二是多次為想法努力卻遭受失敗後,損失厭惡的心理充斥你的頭腦,讓你不想重複那樣的感受。
表徵方式不同,想法和心態也不同
二、框架效應
早知道是這樣,我就不做了,這是一種想法。抱著希望去做事,而得到失望的結局,比原來沒有想法也沒有付出,似乎要痛苦得多。也就是說原來沒有的東西,如果想讓它有的夢幻破滅以後,我們徒增了煩惱,我們已經回不到從前的心態。
還有一種做法是安慰自己,沒關係,下次再來。這些人屬於越挫越勇型的人,他們不會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反而每次失敗都給了他們鬥志,給了他們勇氣,他們會總結經驗,去面對另一個想法,對另一個任務也願意投入身心去爭取。
但實際情況往往是,你不可能每次都能有收穫。甚至可以說,失敗是正常的。你需要儘快從打擊的陰影中走出來,勇敢地面對。
對問題的表徵形式不同,也就是對問題的描述不同,會導致不同的想法,這叫”框架效應”。這和阿德勒的理論是一致的。
損失厭惡是正常的,但能夠改變每一次失敗的評價,從“屢戰屢敗“轉換為“屢敗屢戰”,描述框架變了,心態也變了。前者是笨蛋形象,後者是不折不撓。
如果對事情給予主動和積極的描述,想法越多,越有信心去實現。反之,你就會懷疑人生。
用主動積極來代替消極和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