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有一位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和我聊天,無意中我問起他這近一年的狀況,他沉默地不願談起:
“還是那個老樣子!”
還說到其實有點羨慕我,一方面能有一個看起來不那麼辛苦的工作,另外一方面還能在寫作上做出成績。
我回應:“其實你也可以的!”
他發來一個擺手的表情:“不行啦,我不像你那樣有韌性,幹什麼都能長久堅持!”
回想與他簡短的聊天,感覺到一種發自內心的遺憾,遺憾的是他可能看不到自己未來有很多可能性,更多目光侷限在了此刻可能不好的近況裡。
對未來充滿期待的人,與對未來毫無期待被眼下的桎梏捆綁住的人,心理狀態和行動姿態都很不同,最終也導致了結果千差萬別。
今天突然想說一說,我對成長和行動的兩點想法:
1、要改變現狀,就得改變想法
好友晨瑤昨日和我聊天,談起她的一位朋友,昨日找她聊天,說起很羨慕晨瑤這一年多飛速的成長,不僅一篇篇稿子上遍了大號,還簽約了平臺,而她自己因為沒堅持下來,現在又想重拾寫作。
晨瑤說,這位朋友是19年和她一起開始寫作的,是語文老師,當時基礎比她好,曾經上稿過富書,並且發來了她曾在19年上稿過的文章給我看,說她文章寫得很好,有深度,可惜沒堅持下來。
因為沒堅持下來而錯失了很多美好結果的人,太多太多了!
很多人會說,能堅持下來的人,可能是過於熱愛這件事吧,熱愛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更多的是自己的想法。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第一序改變”:當我們陷入某個無形的框架中,就算再努力,如果這個框架不被打破,不管你再怎麼努力,都是沒有結果的。
原因也很簡單,你被困在一個局裡,這個局的後面是一個穩定的框架,這個框架並不是外部的環境,與你的能力也無關,而是你的想法。
侷限於現在,看到眼下的諸多困難、時間的稀缺、工作的繁忙,你眼下的問題越大,你就看不到未來更多的可能性,看不到未來的越來越多可以自我改變的契機。
改變想法難嗎,難,關鍵是我們敢不敢邁出改變現狀的第一步,不喜歡看書,那就從翻開一本書這個動作開始,不想聽課,那就從關掉遊戲,開啟聽課網頁,嘗試聽五分鐘開始,不喜歡工作,那就從最微小的一件工作,開始體會其中的快樂和成就感開始。
千萬不要在此時此刻給自己主動設定了障礙,人生有太多可能性了,你不行動,你不開始,你永遠不會有新的可能。
2、懂一點背後的價值其實是汪洋大海
最近結識了一位新朋友,前幾天一起聊天的時候,他談到一個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觀點:“我覺得什麼都要懂一點,現在我上班沒事的時候就拿出書來看,前不久在看民法典,最近在看你們cpa。”
我很疑惑地問:“準備考cpa?”
他搖頭:“不是,是因為裡面有財管、公司戰略、稅法,什麼都懂一點,不會吃虧。”
很多人可能聽聽他這樣給唸叨,說說就過了,可是現在想來,這個懂一點背後的價值觀和帶來的結果,可真的不是懂一點,很有可能是巨大的汪洋。
懂一點,背後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增加我們的知識,可是再往深一點想,懂一點最後派上用途的場景是什麼?
是我們做決策的時候,凡事都懂一點,決策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盲目,會多那麼一點資訊優勢,會多麼一點資訊渠道的暢通,會多那麼一個甚至多個考量因素,導致的結果比那些一點也不懂的人,肯定不可相提並論。
懂一點,咱們繼續往下想,懂一點還有一個好處,當多處的懂一點聯合起來,會形成觸類旁通的頓悟感,這份頓悟感會讓你有拋開迷霧見本質的暢通。
懂一點,會有累積效應,你會在懂一點的日復一日裡,不斷迭代自己的決策層級和系統,讓你能夠脫離你慣常的決策視野。
行動的確能改變命運,但是行動前置的那個動作就是決策,決策做得好,決策依據的資訊越專業化、視野化、關鍵化,你的行動才能動到點子上。
所以重視懂一點,別忽視一點的效能,也許你下一步做重要決策的時候,這一點可能真的會帶給你汪洋裡馳騁的快感。
改變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很多人崇尚慢慢來,而我希望在這條不斷去創造各種可能的路上,我能聰明地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