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言
有些事,如果不能改變的話,那我們就只能適應,不管用什麼方式。
適應,說到底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當你不再耿耿於懷和自己過不去,人生也就沒有那麼多煩惱。
尤其是,這件事如果是你逃避不開的責任,既然該做的事沒少做,你沒有勇氣走出來的話,調整自己的心態便是最好的做法。
我想說說父母重男輕女這件事。
在我的身邊,這樣的例子一抓一大把。我的外公就是一個重男輕女的父親,那個年代總是認為有兒子才是傳宗接代,要是全部生的是女兒,就屬於斷了香火。自然而然,外公是堅決要生兒子。為了生這個兒子,前面生了四個女兒。
當外公的孩子都長大以後,說實話女兒比兒子孝順多了。
我的三個姨包括我的母親,不管多忙,只要有空閒時間,經常會相約去看望外公外婆,買上他們愛吃的東西,有時沒事還會住上兩天,給他們做做飯,陪著聊聊天。外公外婆住在鎮上,隔城裡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而我的小舅舅,一年到頭只是過年才會去。他作為弟弟,和這些姐姐聊天也沒有共同語言,所以不喜歡跟著去。只有過年的時候,大家順便要回老家上墳,小舅舅才會回去。
這些年來,不管是在基本生活的照顧上,還是關心上,或者是外公外婆生病,都是女兒們付出得更多,也更貼心。
以至於我的外公現在會經常和人感慨,說:“還是生女兒好,女兒孝順,女兒多的話老了才有福。”
以前的外公,從來不會說這話。我媽說,他們5個孩子都小的時候,我小舅舅是最受寵的一個,尤其是外公,兒子要什麼買什麼,而她們女兒的話,雖說不至於多麼苛待,但是待遇絕對和兒子大不一樣。
而在贍養方面,外公的5個孩子是平等的,比如要是某次生病花了大錢,都是5個孩子平攤,不會說只讓兒子一個人出錢。大家也都很自覺,說孝順父母是應該的,這錢沒必要計較。
外公和外婆,加起來每個月有三千多的退休工資,外公年輕的時候也有存款,所以手裡是有錢的。只是大家都認為,外公有錢歸有錢,孩子孝順歸孝順,這是兩碼事。再加上外公節約,捨不得花錢,所以每次生病住院,家裡的孩子都不會讓他自己出錢。
要是他自己出錢的話,指不定他會認為浪費錢,不肯治了。
包括外婆也是一樣。
我媽和3個姨第一次有怨言,是我外公有次生病差點走掉了。當時他說,葬禮不要女兒辦,要兒子一個人辦,用他的錢,辦了剩下的錢就給那個辦葬禮的人。
他的銀行卡密碼,當時只肯告訴我小舅舅一個人,當著女兒的面怎麼都不肯說,我媽她們很自覺地出來以後,然後外公才交代了一系列事情。
不過,吐槽歸吐槽,埋怨是埋怨,她們以後在生活中對待外公外婆,還是和以前一樣。
我漸漸發現,在那些擁有重男輕女想法的父母眼中,這種思想多半是根深蒂固的,不以任何現實主觀或者客觀的因素為轉移。
作為父母,他們如果面對比兒子更加孝順的女兒,會欣慰,會誇獎,也會感慨還是女兒好,也會責怪兒子不懂事,會痛心疾首,平時在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上,甚至可能還會偏幫著女兒,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父母心態變了,不再偏心了。
但是,一旦真正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條件反射站在兒子這邊,替兒子謀求利益的最大化。
關於這點,幾乎沒有例外。
“兒子才是一家人”的這種思想,早就在多年的時間裡,潛移默化中成為他們基本想法的一部分,就像是每天需要吃飯睡覺一樣,在他們看來這是正確的觀念,也是他們內心的堅持,要想改變,自然難於上青天。
有一個扎心的現實是:不管女兒再能幹,再孝順,在重男輕女的父母眼中,永遠都是以兒子為大。
當然,如果兒子和女兒的利益不發生衝突的話,肯定能夠相安無事,矛盾也不會如此尖銳。
去年的時候,一個40歲的女人說,她的母親也是那種重男輕女的人,小時候尤其明顯,後來隨著她和弟弟長大,她比弟弟要能幹懂事很多,母親的愛才因此向她偏移一些,甚至讓家中的弟弟向她多多學習。
只是,後來慢慢地,不管她做什麼,母親似乎都成了習以為常。
有次,她的母親生病,是她在醫院照顧兩個月,忙前忙後,她的母親沒有說一句辛苦之類的話。她的弟弟後來也回來了,半天就走了,給母親拿了200塊錢,順便把醫院裡別人給母親買的水果全部提走了。
她當時很生氣,認為弟弟敷衍了事,明明工作也不忙,整天寧願去網咖打遊戲,也不多陪陪母親。
但是,她的母親後來病好以後只是四處誇兒子,說他長大了,懂事了,現在知道孝順父母了,絲毫都沒有提過她半句話。
要說沒有心酸和不平也是假的,人心總有脆弱的地方,尤其是面對父母親情,越是親近,有時面對不公平,越是容易多心。
父母偏心誰,誰的好更容易被記住,被放大,被不斷提起,也因此多了很多寬容。而那個被忽略的人,孝順總是不容易被發現,但要是稍微有點做得不好,可能立馬就被責怪。
人心在此時,總是經不起更多的推敲。
很多面臨這個問題的女兒,總是有著兩種無法釋懷,一方面改變不了父母的想法,同時也無法自我撫平心中的不甘。
然而,每個人也終究都要嘗試著,和自己內心的不平完成一場和解,因為那些自我為難的人,本質都是善良的,所以她們不會忘了自己的責任。
如此,就只能是適應,並且在問心無愧的前提下,儘量替自己多著想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