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吃完晚飯,和愛人、女兒一起去姐姐家串門。
快過年了,給外甥女家小寶貝買的衣服要送過去,姐夫還有幾天過生日,去超市給他買了兩樣水果。
我接通電話,習姐問我在家不?說給我送來了親手包的豆包,在小區門口等我。我知道她平時要照顧外孫,還要兼顧自己的工作,竟然包了豆包送我,這讓我非常感動。
我說不在家,讓她把豆包放在門衛,想她五十多歲的年紀,天寒地凍的來給我送豆包,她平時節儉,肯定捨不得打車,也不知道從她家走到我家用了多久的時間,捱了多少的凍。我向她道謝,她在電話那頭嗔怪地說我客氣。
回到家,我從門衛取回來豆包,看著一個個晶瑩如玉的江米麵豆包,內心湧動著久違的感動與感慨。
小時候,住在農村,鄉里鄉親,有什麼好吃的都會分享。有時候東家煮了玉米碴,西家貼了玉米餅,都要互相贈送。每次吃飯的時候,都能聽見鄰居間趴在牆頭互相招呼著,把自家認為不錯的食物端出來送給鄰居分享。如果哪家吃了好吃的,鄰居沒嚐到一碗,就好像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要忐忑好幾天。
中午的時候,小女兒出去和閨蜜聚會。我要給她發紅包,讓她請閨蜜吃飯。她笑我說多慮了,她說她們這一代人才不會因為請人吃飯費腦筋,“我們都是AA制。”
“那麼好的朋友,為什麼要AA制?”我實在不能理解,我知道女兒和她閨蜜都不是小氣的孩子,可為什麼在吃飯這件事上,竟然分得如此清楚?
女兒說,“我請了她們,她們就會覺得欠我人情,以後的日子,就會絞盡腦汁想回請我。這豈不是增添了心理負擔嗎?莫不如自己花自己的,大家都輕鬆愉快,沒那麼多後續顧慮。”
“可是,咱們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幾千年了禮尚往來……”我還想說什麼,女兒已經和我拜拜,走出了家門。
回到習姐送來的豆包上。看著眼前的豆包我想起了我和女兒這一代人處理人際交往的方式已經迥然不同,她只不過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就淘汰了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人際交往的模式,這個世界在變好還是在變壞?
或許,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特性,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與他人的交往方式。
但我還是懷念小時候,那麼貧苦的日子裡,一碗熱騰騰的燉酸菜,一盤金黃色的粘豆包,在東牆和西牆之間來回穿梭,中國古老的鄉土氣息就在這一接一遞中傳承下來,它質樸純粹滋養了中國人善良的本性。
我決定,明天早晨就吃習姐送來的豆包,那一定不僅僅是豆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