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末寫此文時母親臥床不起,攝客微刊初秋發此文時母親已離世,年年春節一起過 ,今年春節少一人 ,春節臨近思念老母親,發此文以作紀念。逝者如斯夫,願母親天堂安息 ,生者都好好生活, 不負韶華!
我叫翟芳,出生於1970年,河南信陽人,想寫寫父母親是我的一點心願。父母結婚66年來相親相愛,情深義重,如今年已8旬多的父母已是耄耋之年,身體也大不如從前,我每每翻看家裡的老照片,總想為他們寫點什麼(圖為2017年我和父母在信陽溮河岸邊散步,小不點是我二姐的孫子)。
我的父親翟知亭今年87歲,他年少時讀過書,16歲就在外工作,20歲出頭別人跟他提親,他就一句話:能幹活、會幹活就行,最終找到我母親高立議。母親勤勞能幹,在生產隊幹活她跟男人一樣得滿工分,生育了5個兒女後全家的衣服鞋子幾乎沒有買過。母親蹬縫紉機縫衣服,煤油燈下拉鞋底,山腳下開出菜園,種的菜永遠比別人家的長得好、結得多(圖為1957年父母和2歲的大姐拍的照片,這是我見到的父母最早的合影)。
父親在外工作一年到頭回不了幾趟家,家中裡裡外外全靠母親一個人操持,父親每次回家都會給母親交工資,父親說他的工資分成三份,自己留一小份保障基本生活,剩下的一份給母親做家用,一份給爺爺奶奶養老。父親生活很節儉,但對我們的教育從不吝嗇,給我們買書或送我們去城裡上學的花費他毫不猶豫,我們若不好好讀書,父親會很生氣(圖為人到中年的父母)。
父母年輕的時候分多聚少,各幹各的事情,母親一直在家務農,父親常說,我們的母親最偉大,一個人把5個孩子養大,是我們家的英雄!爺爺奶奶相繼過世後,父親把母親和我們姐弟接到城裡,我母親對此並無怨言,相反她對老家的老房子、一草一木都戀戀不捨(圖為父母去北京旅遊,在鳥巢前留影)。
父親當過教師、校長,後從事行政工作,他唯工作事大,當過省級勞模,退休之前在家都是我母親做飯。父親退休後說要補償母親,帶她遊山玩水,走遍大半個中國。母親有暈車的毛病,但有父親的陪伴,她也是樂此不疲。每次他倆旅遊回來,父親都會津津樂道談見聞,但說的最多的就是在外面他會緊緊地抓著母親的手,怕她丟了,母親不善言辭,總是在一旁默默地看著我爸笑(圖為2008年4月,父母在南京秦淮河邊合影)。
父親和母親去過北京、南京,去過香港、澳門, 在母親80歲那年,他們去了日思夜想的寶島臺灣(圖為2011年3月,父母在臺北101大樓前合影)
母親比父親大兩歲,她到了80歲之後身體開始不太好了,腿腳也越來越不靈便,父親和母親就很少出遠門,都是孩子們開車帶著他們二老在信陽附近看看風景,吃吃農家飯(圖為2018年重陽節父母在信陽郊外的山莊合影)。
2014年母親先後兩次腦梗住院,2016、2019年又先後兩次摔倒,大腿骨折,上鋼板,換股骨頭,從此母親就與輪椅相伴,徹底退出了廚娘的角色,換成父親披掛上陣,本來不會做飯的他從頭學起,成了廚房的主角,把他倆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這麼多年下來,父親煎炒烹炸樣樣精通,成了營養專家,母親每天的膳食都是父親一手安排。母親腦梗後自己吃飯困難,父親就一口一口的喂,母親對父親的感激盡在不言中。
2019年2月14情人節,當地《平橋微宣》要拍浪漫愛情,找到我父母在小區裡拍的合影,他倆成了宣傳片裡最年長的一對伴侶。
父親時常對母親調侃說,本來打算老了在老家我釣魚,你給我做燜罐肉,現在看樣子是白想了(圖為2020年6月,父親推著母親到街頭劇場去看戲)。
父親閒暇之餘喜歡寫作,如今他自寫自編了八大本,還加入了當地作協,在報刊、雜誌也發了一些文章,其中不乏對我母親的讚美之詞,如《老伴高立宜》、《我帶老伴去旅遊》、《老伴住院》、《老伴的嘮叨》等等,在他們結婚65週年之際父親還創作了《人生難得共白頭》一文做為紀念,父親和母親的愛情讓家裡的晚輩都羨慕不已,就連我才參加工作的侄女都說,她以後找物件就要找像爺爺那樣的(圖為父親和他寫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