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瀏覽網頁的時候偶爾看到了“年輕人不想走親戚只想躺吃有錯嗎”這麼個主題,也不知道是誰這麼有才想出來的。
還記得我小的時候吧,過年的時候是不反對走親戚的,因為過年的時候可以收到壓歲錢,可以有很多好吃好喝的,當然這要在好客的親戚家才會招待你吃一頓了。過年的時候吃過什麼好吃的、收到了多少的壓歲錢、去過什麼地方遇到過什麼有趣的事情這些到了學校都是炫耀的資本。
我是什麼時候不喜歡走親戚的呢?好像從高中開始還是更早的初中開始吧,每次到了親戚家都是一堆的問題,到了大學又加上了有沒有女朋友啊之類的問題,大學畢業後問題就更多了,在什麼單位上班啊、有沒有物件啊,還沒物件啊,然後這個年的假期你就泡湯了······
當然,時代不同也是年輕人不喜歡走親戚的願因,在父母那個年代兄弟姐妹一大推,平時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所以親戚之間關係好是必然的,就算是長大以後,感情也是不會變到哪裡去的。而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偶爾有一家兩個的,再加上平時都見不了幾面,本來就生疏的關係不就更加的生疏了。
總之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走親戚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關係生疏
現在的人一年見不了幾面,有的時候幾年都見不了幾面,西遊記裡沙和尚說的一句話就很有意思“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見面後不知道說什麼是主要的願因。
二、應付了一年的領導客戶了,回家還要再應付親戚
應付了一年的領導和客戶,過年回家以後本來要放鬆一下的,可是過年回家以後卻要被不認識的親戚說這說那的,看在父母的面子上還得笑呵呵的應付著,想想就累。
三、親戚之間太過熱情消受不了
看到這個標題的人或許會說矯情,可是遇到過以下問題的人應該有共同的語言。你在哪裡上班啊?有沒有物件啊?一年掙多少錢啊?買車了嗎?買房了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不斷地向你襲擊,好像是商量好似的,到了每個親戚家幾乎都是一樣的說辭,偶爾遇到一個不一樣的那是換了一套說辭,其實內容還是一樣的。
當然,過年回家也不能就一味地躺著等著吃,親戚家該走還是要走的,不管自己,還是要照顧父母的面子的,畢竟你不去是你的事,你不和親戚來往也是你的事,但是你的父母的親戚之間還是要來往的,你不能讓自己的父母在親戚面前尷尬不是嗎?
另外,人和人之間的感情畢竟是走出來的,走親戚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文化,走動的是人情,走動的是人氣,當然走親戚也是要看時候的,像今年這樣就建議大家在家裡吃好喝好,不要隨便走動了,畢竟是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