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來了,不僅長輩要給小的包紅包,送上新年祝福,現如今年輕人給老人發的長壽紅包也不少呢。初衷是好的,討個吉利,增進感情。
可如果這金額不對勁兒,發紅包的和收紅包的心裡都有小疙瘩,反倒是不妙了。
父母帶娃春節用多給 “壓歲錢”嗎?兒媳婦:有這實力我就自己帶了
小蒙生完孩子後,曾做了一段時間的全職寶媽,可是才沒過幾個月,家裡就感到有些“鴨梨山大”了,在經濟上捉襟見肘,不得不求助於公婆過來幫忙帶娃。
公婆過來適應了一段時間後,小蒙也順利找到了一份工作,雖然薪水不是很高,但也算是開了個好頭。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起色。
到了年底,老公過來商量給雙方老人壓歲錢的事,小蒙按照以往的規矩,打算給雙方老人各兩千元,公平公正,大家都開心。
老公聽完後卻支支吾吾,沒反對,也沒說同意。在小蒙的追問下,老公才吐露真情。
原來公婆上午和鄰居一起遛彎,說起了準備年貨的事,就提到了壓歲錢。鄰居說她本來有返聘的機會,為了帶孫子都放棄了,兒媳婦過年必須多多表示,才不枉費老人一番心血。
另一位婆婆更加洋洋得意,“我兒媳給買了貂,說老人就好這個,你說咱也不差錢,不就是看重孩子的心意嗎?”
或許是被大家的話觸動到了,所以老人回來也開始拐彎抹角地打聽壓歲錢的事。
不說不要緊,這一說小蒙就有些坐不住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要是有這實力就自己帶了,還用麻煩他們嗎?”
說著說著小蒙委屈起來,還落下了眼淚。每家的情況不一樣,按理說老人付出了辛勞,的確應該多給壓歲錢的,可經濟實力她不允許啊!
老公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既然丈母孃沒帶娃,那就給一千,然後給自己父母三千,這才算公平。
小蒙越聽越來氣,“敢情我這個女兒是白養了嗎?掙錢少就得低人一等?你們家也太欺負人了吧!我的爸媽不是爸媽嗎?”
過年了,給老人多少壓歲錢合適?
在古代農耕社會,一個家族通常是由長輩來把控錢財分配的,他們是一家之主,自然壓歲錢也是由他們來掌控的,所以長輩給小輩的居多。
到了現代社會,情況恰恰相反,年輕人手裡反而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收入,到了春節來孝敬老人,小輩給長輩紅包的逐漸蔓延,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這種“反哺”的形式,不僅表達了年輕人的孝心,也體現出了一種敬畏之心,是值得提倡的。但要怎麼給老人壓歲錢合適呢?主要看這三方面。
年輕人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給老人紅包也應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攀比。家財萬貫的,給老人一萬不嫌多,家底單薄的,給老人一千也不嫌少。
過年關鍵是個年味兒,過的是個“人團圓”。明事理的父母,也不會對孩子的紅包挑挑揀揀,當然了,兄弟姐妹之間如果實力相當,也不妨打個招呼,給老人的紅包別相差太多。
有的孩子從小就是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感情深厚。老人為了孫輩也付出了很多,這些孩子都會記在心裡。等到他長大成人了,不管父母那代人給多少壓歲錢,自己也會有所表示的。
相反,如果從小感情淡漠,在長輩那裡不受待見。逢年過節也可能只是禮節性的發紅包,這是因人而異的。
過年說吉祥話,討個好彩頭是民俗傳統了,那麼給老人的壓歲錢也多半是“整數”或成雙。要麼就是一些吉利的數字,比如668,888,1088等等。
長輩看到這樣的數字,首先心裡就樂開了花,也是在表達一種美好的祝福吧。
說到底,壓歲錢給多少,真的不能只看“錢”。金錢背後的親情才是無價的!過年了,抽點時間常回家看看吧,老人辛苦半輩,等的就是兒孫歸來,別讓他們失望。
最後,你認為老人幫忙帶娃,過年需要多給壓歲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