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當我們決策時,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處在一個情境之中。

我們會根據當時的情境去做出判斷,而且在不同的情況下,即使面對同樣的刺激,我們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這就是所謂的情境依賴,而這也正是我們產生錯覺的原因。

情境依賴主要有下面幾種表現:對比效應、初始效應和近因效應。

1 對比效應

你可以做一下這個簡單的實驗:

準備3個碗,一個碗裝熱水,一個碗裝溫水,一個碗裝冷水。

接下來,你將一隻手放入裝熱水的碗中,另一隻手放入裝冷水的碗中,堅持一會,讓手適應一下水的溫度。

接著,你將放入熱水中的手抽出,迅速放入溫水中;然後你再將放入冷水中的手也放入溫水中。

你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最初放在熱水中的手會讓你覺得溫水很涼,而最開始放在冷水中的手會讓你覺得溫水很熱。

溫水的溫度並沒有變化,僅僅是因為你所處的情境發生了變化,你就產生了錯覺!

這種依靠感覺來判斷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讓你估計一件物品的重量。

如果你一開始先拿起比較重的東西,然後再拿起比較輕的物品的話,那麼你對這個物品的重量估計要低於它原本的重量。

因為你用剛才重的東西做了對比,所以才會判斷失誤。

再比如下面這張圖,只看中間的圓,你覺得左邊的大還是右邊的大?

這就是著名的艾賓浩斯錯覺,實際上兩個中間的圓是一樣大的。

你所以看到左邊的圓會大一些,是因為它被更小的圓所環繞;同樣,你看到右邊的圓小一些,是因為它被更大的圓環繞。

因此,情境的變化確實對我們的判斷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2 初始效應

我們常說,第一印象很重要,要給人留下好的印象。這其實就是初始效應的一種表現。

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讓志願者描述對一個人的印象。在此之前,先讓他們看了關於此人的一些特徵。

志願者總共分為了2組,一組看到的特徵是:勤奮、好學,但容易衝動、嫉妒心強;另一組看到的特徵是:衝動、嫉妒心強,但勤奮、好學。

兩組的特徵內容是完全相同的,只不過將好的描述和壞的描述調換了一下順序。

結果實驗表明,排在前面的特徵對你的影響更大一些。比如“勤奮、好學”排在前面,儘管他有些衝動、嫉妒心強,但你還是對他的印象是好的。

這就是所謂的初始效應。

但初始效應並不是說只有第一印象才最重要,事實上,第二、第三印象也同樣有初始效應。

3 近因效應

儘管有初始效應的存在,但有時候,最後出現的資訊會比一開始就出現的資訊對我們的影響更大,這就是近因效應。

既然兩種效應都同時存在,那麼哪一種的效果更強呢?

比如你參加一場辯論賽,你可以自行選擇發言順序,那麼你是當一辯首發呢,還是當結辯最後發言?你覺得哪種順序會讓觀眾的印象更加深刻?

早在1959年,就已經有人做過了類似的實驗。他們發現:

如果人們對你辯論的評判,在辯論結束後還要過一段時間才進行,那麼你就應該選擇首發當一辯,利用初始效應。

如果辯論的雙方發言完畢後留有一定的時間間隔,而且在辯論結束後會立即進行評判,那麼你就應該利用近因效應,最後再發言。

也就是說,對於某一個事件,如果連續地列出有利原因(比如己方辯手發言)和不利原因(比如對方辯手發言),那麼初始效應會起作用。

但如果在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之間出現一定時間的間隔,那麼近因效應就會起作用。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你理解的愛情,是對是錯,看完你或許就有了自己的理解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