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年關將至,忽然想起賈平凹先生的散文《寫給母親》,有感於他的一段感人肺腑之言:“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離家在外,無法回家的人卻同樣渴望回家,心中始終有個牽絆,那就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在的時候,子女總可以回家,聽聽父母的嘮叨,講講自己的故事。雖然交流並不總是和諧,也會生氣,也會吵鬧,但是總會和好,忘記彼此的不好,再回到聽聽父母的嘮叨,講講自己的故事的迴圈中,永不停歇。

面對這樣的狀態,我們應該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還可以有來處——父母所在的地方。

父母在,擋在你和死神面前,父母一沒,你就直面死神。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裡大抵有這樣意思的話,但是後來被我們改編了: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把你擋了一下,讓你遠離死亡的恐懼。

父母不會永遠都在,父母總會有離去的那一天,而且距離離去的日子越來越近。

我們實在應該多陪伴自己的父母。

《論語·里仁》中子曰:“父母在,不遠遊。”

也是希望父母和子女可以多在一起。父母慈愛,子女孝順。

相傳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他的母親在他犯錯時,總是嚴厲地教導他,有時還會打他。待他長大成人後,當他犯錯時,母親的教訓依然如故。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母親很驚訝,幾十年來打他從未哭過。於是就問他:“為什麼要哭?” 伯俞回答說:“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親是為了教育我才這麼做。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說明母親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從中來。

韓伯俞的悲傷相信很多人都有,很多人都因無法趕在父母生前盡孝,待到雙親離世之後,方才悔恨和愧疚終生。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覺是人生最難承受的痛苦之一。

這不是要綁架孩子的追求,“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重要的一句“遊必有方”。

對於方的解釋有很多,至少有一點是有共識的,那就是子女可以遠遊,這也佐證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父母寧願直面死亡,承受思念的痛苦,也要成全子女的人生。

無論何時不要忘記,父母是我們永遠的歸處,父母永遠在思念我們、祝福我們。

人這一生,金錢、事業和虛榮等等,都是過往去煙,不要忘記孝敬父母。#年##孝敬##回家#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那年我的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