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這個年真沒意思!”

常常聽到很多人在抱怨,我也有深深地遺憾,年過得好像一年不如一年了,主要是沒有年味了,就像一杯白開水,甚至感覺味同爵蠟或是成了一根雞肋。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這樣的感受呢,是不是我們真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先回憶一下過去的好時光,辭舊迎新,過年總是最快樂的一件事。不管貧窮還是富裕,盡力把年過好是我們每個小家庭和大家族的共識。小孩子更是盼著過大年,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吃年糕,有很多好吃的,最重要的可以在年三十守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一大家子人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感覺特溫馨、特幸福。

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年味好像越來越淡了,過年也好像顯得越來越不重要了,成了走過場。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淡了,缺少了多年前相親相愛的那股勁。那時候的人們,愛串門,茶餘飯後總是在一起聊聊家常,開開玩笑,或是一起殺年豬,蒸饅頭,現在,人們之間的互動聯絡少了,更多的是各人獨自呆在家裡,上網,刷微信,看影片。

拜年的少了,幾乎成了一種形式,發紅包成了一種負擔,孩子們也沒有過去的那股新鮮勁了。親戚會面的少了,小孩也缺少了玩伴,不再和親戚的孩子黏在一起放鞭炮,捉迷藏,滑雪,玩溜溜球了……

那時的我們喜歡整個年節都黏在一起,這樣才覺得踏實、快樂,才覺得這個年過好了,過充實了。因為一年中很多人都在各地忙,很少聚在一起,過年就是聚在一起問問彼此的情況,透過娛樂活動,品嚐美食增進親人的凝聚力和潤洽感。

原來,年味就是一種充實感、快樂感、幸福感。不是年味淡了,是我們內心的充實感降低了,我們的精神需求更高了,物質需求的比重下降了。現在的人漸漸不會因為消費了一瓶茅臺或是五糧液而自豪,也不會因為買了一串金銀首飾而欣喜不已,更不會因為穿了一件名牌而沾沾自喜,這可能就是平常的事。他們也許因為聽了一堂課而內心極為滿足,也許因為讀了一本書而大為喜悅,亦或是看了一部好的電影而興奮不已,或是因為親自下廚烹飪了一道美食而回味悠長!有的人始終不理解,就像徐悲鴻曾經想用一幅畫著千里馬的畫換一個農夫的一匹馬,那個農夫覺得徐悲鴻簡直是痴心妄想一樣,他覺得徐悲鴻可笑至極,因為有的人的認知註定了他一生都在買櫝還珠,看不到真正深遠的價值。

我們的精神空虛了,精神的慾望沒有隨著物質的發達而豐盈起來,所以我們內心的充實感降低了,滿足感降低了,我們漸漸迷失在了過年的儀式裡,體會不到它所承載的精神的價值,所以我們還是我們,年不再是那麼令人神往了,因為我們和親戚的心已經不再緊緊的在一起了。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結婚後,越來越不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