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點選“關注”,您就可以繼續收到免費的文章分享。

在社交中,如何在初次見面就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如何在日常溝通中被人信任,被人尊重?透過運用姓名,就可以達到初步的效果。

01自己名字

我們在首次見面的時候,一定要清楚、緩慢、大聲地念出自己的名字:大家好,我叫XXX。

讓別人記住自己的名字,對自己有一個好印象。

多重複自己的名字,上司有事才會想到你,有機會才會栽培你。一定要多說自己的名字,最好把這種行為習慣變成自己的條件反射。

02別人的名字

兩個人初次見面的時候,對他人的名字進行探究,會讓對方的存在感增強,讓他感覺到被尊重、被關注。

在之前分享的文章中,我說過社交中可以聊吃的。但是聊吃的是在不知道聊什麼,但是又想讓對話延續下去的時候運用的。如果聊天的目的已經很明確了,最好從對方的名字聊起。

例如,一個職業培訓師遇到一個游泳教練,這個培訓師對游泳很感興趣,他可以這麼聊:

第一步,念出對方的名字:郭昌,你好!

第二步,念出自己的名字,還可以強調一下自己對對方的價值:我是XXX,我擅長英語教學和職業培訓,以後你有什麼事來找我XXX就好了。

第三步,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和好奇,讓對方對自己產生一種熟悉感和親切感:郭昌,你這個姓挺特別的,跟唐代名將郭子儀是一個姓。昌,是不是繁榮昌盛的意思,你父母是不是希望你身體健康,能賺好多錢?

對方肯定會解釋,他肯定會講到他的家鄉,他的童年,他的父母,他的過去,他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聊到家鄉美食,最後就可以表明自己的目的:想找他學游泳。

運用別人的名字要注意,如果對方的名字很特別,肯定被很多人問過,他已經不勝其煩,我們就不要再去探究對方名字的含義了。

以上說的這些都是陌生人見面的場合,那熟悉的人見面的場合應該怎麼稱呼呢?這就要看我們所處的文化和環境了。

中西方文化中名字的含義差別是很大的。

在西方文化中,姓名就是一個代號,沒有特別的含義。西方子孫後代用長輩的名字,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承。

而在中國,姓名是非常嚴肅的,古代有“名諱”的說法,晚輩是要避諱長輩的名字的。

下面分幾種情況來說一說。

第一,傳統文化。在我國,晚輩是不能直接叫長輩的名字的,如果長輩是親戚,那我們我得叫“二舅”“三姑”之類的。如果對方是長輩,但不是我們的親戚,就叫“姓+職務”,“王律師”“薛會計”這樣叫。這種情況也適用於私企。

第二,外企文化。大家不論職位高低,都是直呼其名。

第三,新興的網際網路文化。比如在阿里巴巴裡頭,大家都是叫外號,什麼“風清揚”“張無忌”之類的。

第四,傳統文化和新興網際網路文化的碰撞。不知道怎麼叫的時候,就觀察周圍的人怎麼叫。總之,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

拿捏不定的時候,用“姓+職務”是最安全的,如果不確定對方的職務,可以用“姓+老師”。也許有的人會覺得受之有愧,你可以說:“我是新來的,這裡的人都是我的前輩,我的老師,以後遇到什麼問題,我還要請教你們。”

當你把對方放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以後你在向別人求助的時候,別人也很難拒絕。

注意,最好不要在別人的姓前面加“老”或“小”。哪怕你自己是領導,想要在公司帶好一個團隊,一定要給自己的下屬足夠的尊重:我雖然是你們的領導、老闆,管著你們,但是你們身上也有值得我學習的閃光點。

除非對方是自己的合夥人,才可以叫他“老李”。

其實,在公司裡面相互稱呼“老師”也是挺好的,這是中國3000多年來的傳統,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END.

#職場達人說#

#職場乾貨#

#職場百寶箱#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婚姻裡,和伴侶出現矛盾了,如何處理,不傷感情還能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