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摘 要: 經濟學是理性的,愛情是感性的,可以用理性的經濟學原理去分析的感性的愛情嗎?可以!因為理性的經濟學中有著感性;感性的愛情中有著理性,也正是因為這樣,經濟學才如此迷人;愛情才變得那麼感人。

在愛情中的博弈是隨著愛情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由動態到靜態;由完全資訊到完全資訊。兩個人於是也透過一次次的博弈而達到心靈相通。

仔細思考著愛情中的博弈,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自古到今,從內到外,從《氓》到《圍城》;從《都市的人生》到《悲慘世界》;從《再別康橋》到《羅密歐與朱麗業》;從《魂斷藍橋》到《挪威的森林》;從《滾滾紅塵》到《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會有自己的愛情故事。但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呢?簡單來說愛情就是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相處,也就是他們之間不停的博弈。

在一般的經濟關係中,一個人的付出,就是另一個的所得。但在相愛的人中間,這種看來亙古不變的算式發生了變化。令人驚歎的是,當一個人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了辛勞或犧牲時,他並不覺得自己損失了什麼,相反卻會覺得自己獲得了什麼。因為他發現,當他透過自己的行為改進他人的境遇時,才使自己感到生命的意義。經濟學意義上的效率的提高,自己福利的改進 ,都無法使一個人真切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只有當他認為別人的生存、別人的幸福中有自己的原因時,才感到自己得到了評價,才感到內心的充實,這就是愛情經濟學。在愛情經濟學裡一個人的成本和收益,會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一個人可以以他(她)所愛的人的痛苦(成本)和快樂(收益)為自己的痛苦和快樂,他(她)願意為自己所愛的人的幸福付出代價。也就是說一個人追求的效益就是讓另一個人快樂,對方的最快樂就是他(她)的最大效益。

愛情從開始到成熟,是一個由不完全資訊博弈(games of complete information)到完全資訊博弈(games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過程。在愛情開始階段,兩個人將處於不斷的動態博弈(dynamic game)中,雙方都很不瞭解對方的喜好、習慣,不知道他(她)的真實型別,這時的戰略行動(strategic move)只有靠自己的主觀判斷。在這個時候可以利用貝葉斯法則,就是一次一次的試探。例如,一方(甲)透過的主觀判斷,認為對方(乙)會喜歡輕音樂的機率比較大,於是甲就跟乙討論輕音樂或者讓乙聽輕音樂,結果卻發現乙喜歡搖滾,這時甲就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約乙去聽搖滾演唱會,送搖滾CD給乙,讓乙獲得快樂從而達到自己的效益。這也就是所謂的精煉貝葉斯均衡(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um)。

在戀愛過程中吵架是難免的,但關於吵架後道歉的問題卻讓很多人很為難。但用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來分析的話就很清楚了。兩個人吵架了,在道歉時,假設甲是先行動者,在行動之前,甲對乙的行動(戰略)進行了預測:

表一:

道歉 不道歉

道歉 0,0 1,-1

不道歉 -1,1 -3,-3

在開始行動前的甲看來,如果不計得失,乙會有四種選擇:

第一, 無論甲是否道歉,乙都道歉

第二, 如果甲道歉,乙也道歉;如果甲不道歉,乙也不道歉

第三, 如果甲道歉,乙就不道歉;如果甲不道歉,乙就道歉

第四, 無論甲是否道歉,乙必定不道歉

將乙可能的選擇與上表中博弈雙方相應選擇的得失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到:

表二:

道歉,道歉 道歉,不道歉 不道歉,道歉 不道歉,不道歉

道歉 0,0 0,0 1,-1 1,-1

不道歉 -1,1 -3,-3 -1,1 -3,-3

在表一中,只存在著一個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即甲道歉,乙也道歉。而在乙可能選擇的四種戰略中,戰略三四乙的任一種選擇都不會有納什均衡,戰略二隻有一種選擇滿足納什均衡,只有戰略一能滿足,也就是說,如果乙選擇了戰略一,不論甲做出什麼選擇,乙的迴應都能達到納什均衡,而在給定乙會採取戰略一的情況下,道歉才是甲的最優戰略,所以甲必須道歉。

愛情繼續發展,到成熟階段時,他們之間就演變成為了完全資訊靜態博弈。我們先看一個故事:

有一對情深意篤的新婚夫婦吉姆和德拉,他們非常恩愛卻窮困潦倒。但是他們各有一件特別引以自豪的東西,一件是能讓所羅門王忌妒得吹鬍子瞪眼睛的吉姆的祖傳的金懷錶,另一件則是能使女王的珍珠寶貝黔然失色的德拉的褐色秀髮。

快到聖誕節了,為了讓愛人過得更快樂,每個人都在悄悄準備一份禮物給對方。但他們又沒有錢去買,於是吉姆賣掉了心愛的懷錶,買了一套德拉羨慕很久的全套髮梳,去配德拉那一頭褐色長髮。德拉賣掉心愛的長髮,給吉姆的金錶配了一條白金錶鏈。

最後,到了交換禮物的時刻,他們無可奈何地發現,他們都用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去換了配對方最珍貴東西的禮物,花了慘痛代價換回的東西,竟成了無用之物。出於無私愛心的利他主義行為,結果卻使得雙方的利益同時受損。

看到這裡,很多人想必已經猜到,這是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本是一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標題中的“麥琪”(Magi),指《聖經》裡來自東方的智者,屬於特別聰明的那種。歐·亨利寫道:“我的拙筆在這裡向讀者敘述了一個沒有曲折,不足為奇的故事:那兩個住在一間公寓裡的笨孩子,極不聰明地為對方犧牲了他們家裡最寶貴的東西。但是,讓我對目前一般聰明人說一句最後的話,在所有饋贈禮物的人當中,他們兩個是最聰明的。在一切授受禮物的人當中,像他們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他們就是麥琪。”從這段文字看,歐亨利似乎很贊同這小兩口的行為。

根據愛情經濟學的觀點,最好的結果自然是自己付出而對方不付出,對方福利得到增進;次好的結果是大家都不付出,對方不得益也不犧牲;再次的結果是大家都付出;最壞的結果是別人付出而自己不付出,靠犧牲別人來使自己得益。於是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博弈矩陣:

表三:

麥琪

付出 不付出

付出 1,1 3,0

德拉

不付出 0,3 2,2

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典型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無論對方選擇付出,還是選擇不付出,個人自己的最佳選擇都是付出。然而這並不是對大家都有利的選擇。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衝突,各人追求利己行為而導致的最終結局是一個“納什均衡”,也是對所有人都不利的結局。事實上,大家都選擇不付出,明顯優於大家都選擇付出的境況。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對深具愛心不求利己的情侶,與正版囚犯博奕中精於算計專門利己的罪犯一樣,都作出了最符合個體理性的選擇。他們遇到的問題也完全是一樣:最符合個體理性的行為,卻不符合集體理性。

其實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像這樣,很多人在做完事情後覺得後悔時總會說“要是我早知道就……”但到那時又有何意義?

解決這一難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合作,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須符合以下黃金律:按照你願意別人對你的方式來對別人,但只有他們也按同樣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古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於我。在愛情裡,這就是心心相印——愛情的最高境界。博弈論的說法是,當人與人之間的博弈次數趨向無窮時,人們就傾向於採用互相合作的方式。相愛中的兩個人透過一次次的博弈,一次次的磨合,最後終能達到完美。但這磨合的時間是不一定的,有些人可能只用很短時間就達到了,這就是情投意合,就是“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而有些人一輩子都達不到,這就是有緣無份,才有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燭炬成灰淚始幹”。

在愛情中的博弈又有別於一般的博弈,愛情中的博弈有了感情的參與,所以它也變的更加複雜,或許有時根本無法用經濟學的觀點來解釋它,因為在愛情中的人往往會失去理性,而研究經濟學的前提就是假設人是理性的人。也正是因為這樣,愛情才成為了千古的永恆話題。如果一個人帶著追求利益的想法去追求愛情,那他是絕對不會獲得真愛的!

願天下有情人能終成眷屬!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情感中用對方法可以牢牢套住他,為什麼情感吸引力比外在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