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小年已經過去了,三十春節也馬上就要來了。
今年過節回哪?這個終極送命題也登上了家庭的舞臺。
國內某民意調查機構曾釋出資料,在調查的6個城市中,因“除夕去誰家過年”發生過爭吵的夫妻達28.4%。而在接受調查的小夫妻中,80後、90後小夫妻所佔比例最高。
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如今,隨著人口流動性加強,80、90後成為了大城市裡外來務工的主要力量。
雖然“父母在不遠游”,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所以,作為自帶“鄉愁”屬性的春節大假,就成了夫妻倆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傳統觀念裡,過年要回婆家,正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意識和性別平等觀念的加強,過年必須回婆家的做法,被越來越多人詬病。
在80、90後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這讓這道選擇題變得更加難做。一想到在過年闔家團圓的喧囂聲、鞭炮聲裡,只有父母二人孤單相伴,電視裡的歡歌笑語更襯得父母二人老邁的背影令人心酸。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呢?
01.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選擇最適合自家的過年方案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萊布尼茨
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變數太多,這個問題也不是數學題,沒有唯一標準的答案。
要根據實際的家庭情況,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小芳的老家是湖北的,在上大學的時候認識了現在的老公,是東北人。當初,說要結婚的時候,她父母就有點反對,說太遠了,怕她受委屈。年輕的小芳沉浸在愛情的喜悅裡,跟父母說現在飛機高鐵都很方便,自己隨時都能回家看望他們,距離不是問題。
結婚後的第一年,老公說,按規矩,第一年要在我家過。
第二年小芳懷孕了,父母擔心長途坐車,小芳身體受不了,囑咐她在婆家安心養胎。
第三年孩子出生了,又擔心年幼的孩子經不起長途跋涉,索性還是呆在了婆家。
年復一年,回家過年的時間屈指可數。每一個選擇遠嫁的姑娘都應該被好好疼愛。這種情況的時候,丈夫應該主動提出一起去孃家過年,緩解這相思之情,報答這養育之恩。
另一個朋友,靜茹是本地人,也是家裡的獨生子女。婚前,家裡已經跟她準備了自己房子,結婚生子後,母親更是搬過來跟他們小兩口一起住。方便照顧他們的日常起居。
這樣,日常有孃家人陪伴多的,過年的時候可以選擇回婆家探望。還有的,婆家孃家在一個城市的,可以選擇中午再婆家團聚過年,晚上在孃家。
總而言之,要根據家庭情況,把時間均衡下,雙方父母都要顧及到。
02.孝順父母,不僅僅在春節
在愛情裡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親情也是,對父母的盡孝不在春節的這幾天,而是在父母生命中的每一天。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三字經》
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名叫黃香。
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
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後,才讓父親入睡。
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誇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
孝順的美好品性,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每個時刻的我們都要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懂得感恩。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
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髒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淨淨,母親欣慰地笑了。
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
其實父母親想要的真的不多,他們需要的只是我們的孝心和關愛,希望我們在需要時伸出扶助之手。
當父母還年輕力壯的時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好嗎?”隨意買的宵夜,親自煮一頓家常的晚餐,陪母親逛逛街,嘮嘮家常,幫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這些都能讓他們感到欣慰溫馨。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成人,父母卻愈來愈老。
他們變成了老眼昏花,動作遲緩,手腳不靈便,思維遲鈍,沒有記性,說過的話以為不說,重重複復,嘮嘮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歲的小孩。
說話時,他們會突然想不起要說什麼,甚至極可能最後連要做什麼,都一併忘記;他們會重複又重複教過我們的故事和兒歌,沉醉在那些和我們一起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的回憶中!
他們會常忘了扣扣子、繫鞋帶;吃飯時,會弄髒衣服,梳頭髮時手還會不停的抖;有時還會感到孤獨寂寞,痴痴呆望遠處。
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們應該想到兒時父母為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父母不厭其煩為我們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教我們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繫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我們穿衣服、梳頭髮;每天教我們背兒歌,還要絞盡腦汁,去回答我們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古怪問題。
願我們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
03.子女孝順,父母體諒,親情永存
江西財經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張慶勝一直致力於民俗研究。
關於現代人春節回哪個家的難題,張慶勝認為,春節在男方家過年,這是千百年來因男權社會的強化而傳承的一種民間習俗,要改並不容易。但社會在進步,人們的觀念也不斷更新,如今在男方還是女方家過年顯得並不重要。
有些地方認為在女方過年會給女方孃家帶來不祥,實際上也是過去為強化男權編造的。事實上,到女方過年,是尊重婦女,未必就是“氣管炎”。
習俗是可以變通的,關鍵是人的觀念與時俱進。
不管是去男方家過年還是去女方家過年,總免不了顧此失彼。那麼,又該如何安撫不能和子女一起過年的老人的心理呢?
對此,華東交大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舒曼老師表示,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首先,老人要學會自我調節,調整心情主要靠的是自己。老人對兒女十分牽掛,非常希望孩子們陪伴自己。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小部分老人不能理解子女的難處,認為子女不陪伴自己過年就是不孝,這樣的想法事實上是不對的。
老人應該擴大自己的生活圈、交際圈,找到自己的情感支援,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不過分依賴子女。
作為兒女,則應該在平常就多關愛父母,這樣老人也就不會對春節等節日特別敏感和在意,減少老人內心的落差和失衡感。
最後,值得提醒的是,不管選擇在哪家過年,都應事先和家中老人溝通好,只有溝通到位才能取得老人的理解,讓老人心情舒暢地過春節。
看完了上面三點的分析,你心裡有了答案嗎?
不管是回婆家還是孃家過年,都是跟家人商量的結果。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則是兩家人的事。
夫妻之間要相互體諒,換位思考,父母和子女也要相互理解,商量出一套最適合自己大家庭的過年方案,這樣,每一個人都能心情愉悅的歡度春節。